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初见萧景琰,俊美公子显威严 ...
-
林薇刚将药方递到萧景琰手中,窗外骤然刮起一阵风,卷起书房窗棂上垂落的素色纱帘。纱帘轻轻拂过萧景琰的衣角,也让林薇得以更清晰地端详这位传闻中战功显赫的靖安侯——此前在青龙山,他始终戴着帷帽,仅露出低沉的嗓音与挺拔的身姿;此刻近距离相对,才惊觉他的容貌竟与“武将”的粗犷形象大相径庭。
萧景琰半靠在软榻上,虽因旧伤未愈面色略显苍白,却难掩其周身迫人的贵气。他身着玄色暗纹锦袍,领口与袖口绣有银线勾勒的祥云纹样,腰间系着玉带,玉带上悬挂的双鱼佩随着他细微的动作轻轻晃动,折射出温润的光泽。他的眉眼深邃,鼻梁高挺,唇线分明,尤其是一双眼眸,此刻褪去了剧痛时的隐忍,恢复了往日的锐利,仿佛能洞穿人心,但在看向林薇时,悄然收敛了几分锋芒,多了几分探究之意。
“林姑娘方才施针的手法,与太医院的太医截然不同。”萧景琰率先打破沉默,声音虽仍带着一丝虚弱,却已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寻常针灸多注重穴位精准,你却似乎更在意‘气脉流转’,这是你师门独传的技法?”
林薇心中一动,意识到萧景琰已察觉到她医术的特别之处。她微微俯身,保持着得体的礼仪:“侯爷谬赞,我只是在常规针灸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民间流传的调理心得。早年曾遇一位游方医者,他传授我‘以针引气,以气通络’之术,认为人体如江河,气血畅通则无疾。此次为侯爷施针,正是遵循这一理念。”
这番言辞虚实参半,既掩盖了现代医学知识的来源,也为自己的医术提供了合理的解释。萧景琰听罢,眼中掠过一丝明悟,却未深究,只是抬手将药方递给身旁的管家:“按林姑娘的吩咐,即刻去抓药,务必选用最优质的药材。”
管家接过药方,躬身应允后迅速退出书房。此时,书房内仅剩林薇与萧景琰二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药材的清香,间或传来窗外的鸟鸣声,更添室内的宁静。萧景琰调整了一下坐姿,目光落在林薇手中的药箱上——那药箱是苏景特意为她定制的,木质温润,表面刻有简洁的草药图案,与寻常医馆的粗陋木箱大相径庭。
“林姑娘在仁心堂行医多久了?” 萧景琰忽然问道,语气平和,却流露出上位者特有的从容,“我听闻仁心堂近年声名鹊起,不仅能治愈寻常病症,还能研制出晨露药液这样的奇效药物,甚至连工部、吏部的几位大人,也对仁心堂赞誉有加。”
林薇没想到萧景琰对仁心堂的情况如此了解,心中不禁有些惊讶:“回侯爷,我到仁心堂已有一年多。医馆能有今日的声誉,全赖师父苏景的悉心教导,以及百姓们的信任与支持。晨露药液不过是偶然所得的偏方,能对眼疾患者有所帮助,实属侥幸。”
她有意淡化了自己的贡献,既符合“医者谦逊”的风范,也避免过于引人注目。然而,萧景琰似乎并不认同,轻轻摇了摇头:“偶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必然。我听闻林姑娘为推广口罩,曾多次亲自前往西市宣讲防疫之理;为编纂《孕期保健手册》,更是熬夜整理医案至深夜。这些若仅是‘侥幸’,那长安城内的医者们,未免太过懈怠。”
林薇心中涌起一股暖意,未曾料到这些在她看来微不足道的举动,竟被萧景琰默默关注。她正欲开口表达谢意,却见萧景琰突然抬手,指向自己的腹部:“这里的旧伤,源自十年前与突厥交战时所受。当时敌军的长矛穿透铠甲,虽侥幸保命,却留下了病根。每逢阴雨天气或劳累过度,便会感到剧痛难忍。太医院的太医们尝试过诸多疗法,却仅能暂时缓解症状。林姑娘,你是否有把握彻底治愈此疾?”
这个问题令林薇陷入沉思。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分析,萧景琰的旧伤属于陈旧性软组织损伤,伴有慢性炎症,想要“彻底根除”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然而,通过长期的调理与康复训练,完全可以降低复发频率,减轻疼痛程度。她谨慎地选择措辞:“侯爷的旧伤历时已久,寒气深侵骨髓,经络损伤严重,彻底治愈确实存在难度。但若能坚持用药调理,结合穴位按摩及适当的肢体活动,必能使疼痛大幅缓解,复发次数亦会相应减少。”
萧景琰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我明白,这旧伤本就是征战的印记,能减轻痛苦,已是万幸。只是近来朝中事务繁忙,常有深夜议事的情况,恐怕难以保证‘适当活动’。”
“侯爷不必担忧。”林薇连忙说道,“我可以为侯爷设计一套简便的康复动作,无需占用太多时间,每日晨起或睡前练习一刻钟即可。比如‘旋腰转体’和‘屈膝按腹’,既能疏通经络,又不会过度劳累。此外,我还会为侯爷准备一些外敷的药膏,夜间睡前涂抹在旧伤处,配合热敷,能更有效地驱散寒气。”
她一边说着,一边拿起桌上的纸笔,迅速勾勒出康复动作的示意图。萧景琰凑近观看,只见纸上的小人动作简洁明了,标注的穴位也清晰易懂,不禁赞叹道:“林姑娘心思缜密,连示意图都绘制得如此清晰。有了这些方法,想必我这旧伤定能有所好转。”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轻轻的敲门声,管家端着刚煎好的汤药走了进来:“侯爷,药煎好了。”
萧景琰接过药碗,却并未立即服用,而是转头看向林薇:“林姑娘是否愿意留下来享用些点心?侯府的厨房刚做了桂花糕,那是老夫人最爱的点心,味道颇为不错。”
林薇心中一震,未曾料到萧景琰会主动邀请她共进晚餐。她想到医馆里还有众多病患等待复诊,便急忙婉言谢绝:“多谢侯爷美意,只是医馆尚有病患等候,我确实不便久留。待侯爷身体康复,若需复诊,我定会随时前来。”
萧景琰见状,也不强求,轻轻点头:“既然如此,我便不再强留。李护卫,送林姑娘回医馆。”
守候在门外的黑衣护卫闻声而入,恭敬地向林薇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林薇向萧景琰躬身行礼,道:“侯爷安心养病,告辞。”
转身离开时,林薇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萧景琰正端着药碗,眉头微蹙却依旧优雅地饮着汤药。阳光透过纱帘洒落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竟让人暂时忘却了他“靖安侯”的威严,只觉得他不过是一位需要悉心照料的病人。
走出书房,侯府的庭院比来时更显幽静。李护卫引路时脚步放得极轻,似乎怕惊扰了府中的安宁。林薇目光扫过庭院里的景致——假山流水相映成趣,名贵的牡丹虽已过花期,却仍能看出修剪得宜的痕迹;石板路上铺着细小的鹅卵石,两侧摆放着造型精致的石灯笼,处处透着权贵府邸的精致与威严。
“林姑娘,侯爷其实很少对人这般温和。” 李护卫忽然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先前太医院的太医前来诊治,若效果不佳,侯爷虽不会加以斥责,却也绝不会有半句多余之语。今日对您,已是格外不同。”
林薇心中微感惊讶,却只是淡然一笑,轻声回应:“侯爷不过是体恤医者艰辛,并非对我有何特别关照。我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岂敢奢望特殊对待。”
李护卫不再多言,默默将林薇送至马车旁,亲手为她撩开车帘,郑重叮嘱:“林姑娘一路小心,若有任何需要,随时可派人前往侯府传话。”
马车缓缓驶离侯府,林薇靠在柔软的锦垫上,脑海中却不断回放着与萧景琰相处的画面——他俊美而不失威严的容貌,对病情的冷静分析,以及对百姓疾苦的隐约关切,都与传闻中“冷面将军”的形象大相径庭。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此前对“靖安侯”的认知,或许太过片面。
马车行至长安西市时,林薇掀开窗帘,目睹街头百姓熙来攘往,商贩们高声叫卖,孩子们在巷口追逐嬉戏,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她回想起萧景琰提及“朝中事务繁忙”时的凝重神色,顿时明白,正是有他这样的官员在朝堂上守护,才有了这市井间的安宁与繁华。
回到仁心堂时,夕阳已将天空染成橘红色。春桃早已在门口等候,见马车停下,立刻跑上前:“林薇姐,你可算回来了!刚才有位病患说眼睛又不舒服,我让他稍等片刻,你现在要不要见他?”
林薇轻盈地跳下马车,接过春桃递来的帕子,轻轻擦拭着手:“当然要见,快带我去前堂。”
踏入前堂,只见那位眼疾患者正坐在长椅上,神色焦急地等待着。林薇急忙上前为他仔细检查,发现其症状仅是因近日天气燥热引起的轻微干涩,并无严重问题。她为患者滴上了几滴晨露药液,又细心叮嘱他多饮菊花茶,尽量避免长时间暴晒。
患者连声感谢后离去,苏景随即走到林薇身旁,面带微笑地问道:“看你神色如此轻松,想必靖安侯的病情已无大碍了吧?”
林薇点头道:“侯爷的旧伤虽未完全痊愈,但疼痛已显著缓解。我已开具药方并制定了康复方案,只要坚持调理,定会逐渐好转。对了,师父,这位靖安侯……与传闻中大为不同,他不仅没有权贵的傲慢,反而十分体恤百姓,对医术也颇有独到见解。”
苏景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萧景琰本就是难得的贤侯,早年征战沙场是为了守护家国,如今在朝中任职,也始终以百姓福祉为重。只是他性格沉稳,不常与人亲近,你能赢得他的信任,足见你的能力不凡。”
林薇心中一动,忽然想起萧景琰最后看她时的眼神——那眼神中既有对医术的认可,也流露出对她本人的探究之意。她隐约感到,这次为萧景琰诊治,或许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行医,更像是为仁心堂与靖安侯府之间,搭建了一座新的桥梁。
夕阳缓缓西沉,仁心堂的灯笼逐一被点亮。林薇坐在庭院中,注视着学徒们忙碌的身影,手中轻轻摩挲着从侯府带回的那枚用于示范穴位的小木人——那是萧景琰听闻她需要教具,特意吩咐管家寻来的。木人做工精良,穴位标注明晰,显然是经过精心准备的。
她忽然想起萧景琰在书房里的话:“林姑娘的医术,若仅限于仁心堂,未免太过可惜。” 当初她并未深思其意,此刻回想起来,才领悟到他话中或许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然而,她目前只想守护着仁心堂,为百姓解除病痛,至于未来会有怎样的交集,或许只能交付于时间来安排。
夜色逐渐浓郁,庭院里虫鸣声渐渐响起。林薇收起小木人,起身走进内屋——她还需整理萧景琰的病情记录,为下次复诊做好准备。她深知,无论未来与靖安侯府有何种交集,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才是最为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