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2、医馆添新徒,教学相长共进步 ...
-
初夏的阳光透过仁心堂的梧桐叶,洒在庭院里,织就一片斑驳的光影。林薇刚将新整理好的《行医笔记》放上书架,便听到前堂传来春桃清脆的吆喝声:“林薇姐,苏师父,有人来报名当学徒啦!”
她快步走出内屋,只见前堂里站着三个身影——一对眉眼清秀的少年少女,以及一个身材敦实的青年。三人身着洗得发白的布衣,却难掩眼中的恳切与期待。苏景正坐在诊桌后,手持一张报名表,温和地询问着什么。
“师父,这几位是?”林薇走上前,目光落在三人身上。
苏景笑容满面地抬起头:“这三位是前来报名学徒的。左边这两位是兄妹,名为阿文和阿月,来自城郊的杏花村;右边这位名叫大牛,家住在城西的铁匠铺旁。他们都因家中有患病亲人,渴望学习医术以救治家人,同时也希望为邻里解除病痛。”
名叫阿文的少年迅速上前一步,躬身行礼道:“林姑娘好!我妹妹阿月自幼体弱,常受病痛折磨。我希望能学好医术,不仅能够照顾妹妹,还能为村里的百姓诊病。之前听村里人赞誉仁心堂的林姑娘和苏大夫医术精湛,且不收学费,便带着妹妹和大牛哥一同前来。”
阿月也怯生生地跟着行礼,大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林姑娘,我也想学习医术,以后能帮着姐姐们抓药、照顾病患,尽量不给大家添麻烦。”
身材敦实的大牛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俺娘患有腿疼的老毛病,看了不少大夫都没见好转。俺想跟随林姑娘和苏大夫学习医术,以后既能给俺娘治病,也能在医馆里帮着干些力气活!”
林薇望着三人那真诚的神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回想起自己当初选择学医的初衷,不也正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吗?“欢迎你们加入仁心堂!咱们医馆的规矩,苏师父应该已经跟你们提过——不收学费,提供食宿,每月还有少许补贴。但学医的道路颇为艰辛,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你们能坚持下去吗?”
三人齐声应答:“能!” 声音响亮而坚定,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决心。
苏景点了点头,语气坚定地说:“既然你们有心学习,那么从今天开始,你们正式成为仁心堂的学徒。小石头和小雅已经在这里学了一段时日,你们可以先跟随他们,熟悉医馆的日常运作,再逐步学习草药知识和基础诊疗技巧。”
话音刚落,苏景转向后院,大声喊道:“小石头、小雅,你们过来一下!”
正在专心整理草药的小石头和小雅听到召唤,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快步跑来。见到新加入的三位学徒,小石头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热情地说道:“苏师父,林姑娘,这些是新伙伴吗?以后咱们又多了几位同伴一起学习、一起帮忙啦!”
“是啊!”小雅也笑着说,“阿文、阿月、大牛哥,我叫小雅,他叫小石头,以后咱们就是师兄弟、师姐妹啦!我会把我学到的草药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你们,有任何不懂的地方,尽管向我们提问!”
阿文、阿月和大牛连忙道谢,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林薇望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制定更系统的教学计划,确保新老学徒都能迅速成长,不仅精通医术,更能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仁心堂的庭院里愈发热闹非凡。每天清晨,新老学徒们都会跟随苏景在草药园中辨认草药。苏景手持新鲜草药,详细讲解每种草药的生长特性、药用部位、功效与禁忌,并会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分享如何根据季节、地域灵活调整用药剂量。
“大家看这株蒲公英,” 苏景指向草药园里的一株蒲公英,“它的全草均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然而,因其性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多用,且用量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和体质进行调整,例如孩童用量应减半,老年人则需慎用。”
小石头迅速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认真记录下来,并提醒身边的阿文:“阿文,快记下来,苏师父讲的都是要点,以后抓药、开方都会用到!”
阿文一边点头,一边快速记录,遇到不懂之处,便及时向苏景请教。阿月则紧随小雅身边,仔细观察小雅如何整理草药、辨别药材的好坏。大牛则主动承担起医馆的体力活,挑水、劈柴、打扫庭院,将医馆打理得井然有序。
上午的草药学习结束后,下午林薇将带领学徒们在前堂进行基础诊疗的学习。她会展示自己精心绘制的人体穴位图,细致讲解常用穴位的具体位置及其功效,并亲自示范如何诊脉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舌苔来判定病症。
“在诊脉时,手指应轻柔地按压在患者的腕部,细心感受脉象的跳动,” 林薇边示范边解说,“正常的脉象应当平和且有力,若脉象显得细弱,可能提示气血不足;若脉象急促,则可能是体内有热症。大家可以互相练习,体会不同脉象的特征。”
学徒们迅速分成两人一组,互相进行诊脉练习。阿文和小石头一组,阿月和小雅一组,而大牛则主动找到林薇搭档。“林姑娘,我这脉象如何?是否正常?”大牛伸出自己的手腕,略显紧张地询问道。
林薇轻柔地按压住大牛的腕部,仔细感受脉象的跳动:“你的脉象平和而有力,非常健康。不过,由于你平时从事较多体力劳动,需特别注意保护关节。晚上可以用艾草煮水泡脚,这不仅能缓解疲劳,还能预防关节疼痛。”
大牛听后连忙表示感谢:“谢谢林姑娘!我记住了,以后每天晚上都会用艾草泡脚!”
傍晚时分,林薇会组织学徒们进行“病例讨论”,将白天遇到的典型病例分享出来,让大家共同分析病因、探讨诊疗方案。有一次,医馆来了一位患有慢性腹泻的老人,林薇分享了这个病例后,学徒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头率先发言:“我认为老人是由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腹泻,应当使用健脾养胃的草药,例如白术、茯苓和山药。”
小雅补充道:“我觉得还需考虑老人的年龄因素,老人体质较弱,用药不宜过猛,还应配合食疗,比如通过小米粥、南瓜粥来调理脾胃。”
阿文也鼓起勇气说道:“我之前在村里见过类似的病例,村里的老大夫会用艾灸足三里穴,也能缓解腹泻。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尝试用针灸配合草药进行治疗?”
林薇欣慰地看着大家:“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人确实是因脾胃虚弱导致的慢性腹泻,需要健脾养胃、温和调理。咱们可以用白术、茯苓、山药等草药煮水饮用,配合艾灸足三里穴,再让老人每天食用小米粥、南瓜粥,这样内外兼治,效果会更为显著。”
通过这样的病例讨论,学徒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学会了灵活运用,诊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新学徒们进步神速,阿文很快就能准确辨认出几十种常用草药,阿月整理药材的速度越来越快,大牛也能简单地为病患测量体温、记录症状了。
老学徒们在帮助新学徒的过程中同样收获颇丰。小石头为了更有效地指导阿文辨认草药,主动翻阅了林薇整理的《草药图谱》,从而对草药知识有了更扎实的掌握;小雅在教授阿月整理药材的过程中,学会了更高效的分类方法,并总结出“按功效分类、按季节摆放”的实用技巧。
苏景目睹学徒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情景,心中充满欣慰。一天傍晚,他特意准备了数碟精致小菜,邀请林薇及所有学徒在庭院中相聚。“这段时间,大家都很努力,新学徒进步迅速,老学徒也毫不懈怠,值得称赞!”苏景举杯说道,“希望你们今后继续相互学习、相互扶持,不仅要精进医术,更要牢记‘医者仁心’的初心,无论将来在哪里行医,都要心系百姓。”
学徒们纷纷举杯,齐声回应:“我们记住了!”
林薇也笑着说道:“教学相长,咱们在教导新学徒的过程中,自己同样能学到新知识。今后,咱们还需共同努力,将仁心堂经营得更加出色,造福更多百姓!”
庭院里的气氛愈发热烈,学徒们一边享用晚餐,一边分享着学习中的趣事与心得。阿文兴奋地表示自己终于能准确区分柴胡与大叶柴胡,阿月则自豪地展示她学会了快速打包药材的技巧,大牛更是自信满满地说自己已经能协助张婶熬药,并且记住了每种药材的煎煮时间。
夜幕渐降,月光洒落在仁心堂的庭院中,照亮了学徒们一张张洋溢着朝气的脸庞。林薇凝视着眼前的景象,心中充盈着希望。她深知,这些学徒不仅是仁心堂的未来栋梁,更是“医者仁心”理念的传承者。随着新学徒的不断加入,仁心堂的实力日益增强,未来必定能惠及更多百姓,让“仁心”的种子在长安的每一寸土地上生根发芽。
第二天清晨,仁心堂刚一开门,便迎来了一位熟悉的身影——此前被林薇治愈眼疾的王大娘。见到医馆里多了几位新学徒,王大娘笑容满面地问道:“林姑娘,这些都是新收的学徒吗?真是太好了!仁心堂人丁兴旺,就能帮助更多患者了!”
林薇微笑着点头回应:“是的,王大娘。他们都非常勤奋,将来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医者。您今天来,是眼睛又不舒服了吗?”
“不是不是,”王大娘急忙摆手解释,“我的眼睛现在好得很,今天是特地来送些我家种的青菜,感谢你治好了我的眼疾。以后若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望着王大娘那热情洋溢的模样,新学徒们心中涌动着暖意。他们更加坚定了学好医术的信念,立志要像林薇和苏景一样,凭借自己的双手为百姓解除病痛,让仁心堂的美誉传遍长安的每一个角落。
在随后的日子里,仁心堂的教学与诊疗工作井然有序地展开。新老学徒们在学习中互帮互助,在实践中携手共进,医馆内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林薇深知,这仅仅是起点,未来的道路依然漫长,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守初心,仁心堂必将在守护百姓健康的征途上走得更远,创造出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