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3、新徒犯差错,林薇耐心教改正 ...
-
初夏的晨曦刚刚洒过仁心堂的药柜,前堂便传来了一阵轻微的骚动。阿文手持一帖配好的药材,立于诊桌旁,面色苍白,手指紧张地捏着药包的边角。一旁的病患眉头紧锁,正拿着药方仔细核对,气氛显得颇为凝重。
林薇刚从后院草药园归来,见状急忙上前询问:“这位大哥,药材是否有什么问题?”
病患将药方和药包递给林薇,语气中带着几分不满:“林姑娘,你看看这药,我需要的‘当归三钱’,可这药包里的当归,看起来至少有五钱;还有这‘茯苓’,怎么掺杂了一些‘土茯苓’的碎末?我家老妻用药最讲究剂量,若是喝错了,出了差错该如何是好?”
林薇接过药方和药包,指尖轻轻捻起当归进行称重,果然发现多了近两钱;接着她拨开茯苓仔细查看,果然发现其中掺有少量土茯苓——两者外形相似,但土茯苓性凉,更适合解毒祛湿,而茯苓则具有健脾安神的功效,两者药效截然不同。若将土茯苓用于需温补的病患,很可能适得其反。她转头看向阿文,只见少年头埋得更低,肩膀微微颤抖,便轻声问道:“阿文,跟我说说,你在抓药的时候是怎么核对剂量和药材的?”
阿文的声音细若蚊蚋:“我……我记得您说过当归需要三钱,可称的时候手一抖,就多抓了些,想着差一点应该没关系;茯苓是从药柜最底层拿的,我看颜色差不多,就直接抓了,没仔细看标签……”
“差一点也有关系。” 林薇的语气依旧温和,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认真,“医者用药,剂量和药材都容不得丝毫马虎。就像这位大哥的夫人,本就气血虚弱,当归虽能补血,但过量却会导致上火;将茯苓换成土茯苓,不仅达不到健脾的效果,还可能使她脾胃更加虚寒。你想想,若因我们的疏忽导致病患病情加重,那我们还配得上‘医者’这个称号吗?”
阿文的眼眶瞬间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林姑娘,我知道错了…… 我不该马虎,更不该心存侥幸。我现在就重新抓药,保证不会再出错!”
“先别急着抓药。” 林薇叫住他,转身向病患致歉道,“这位大哥,实在抱歉,是我们学徒经验不足,给您添麻烦了。我亲自为您重新抓药,再额外送您一包养胃的山楂干,权当是我们的补偿。”
病患见林薇态度诚恳,怒气逐渐平息:“林姑娘言重了,谁还没个犯错的时候?只要能改,以后多加小心就好。”
林薇微笑着道谢,随后带着阿文走进药柜区,拿起戥子(古代称重工具)递给他:“来,你再称一次当归,我看着你称。记住,戥子的秤星要对准,右手提秤绳,左手放药材,动作要稳,眼睛要平视,不能急。”
阿文接过戥子,深吸一口气,按照林薇的指导,小心翼翼地将当归放在秤盘里。起初手还是有些颤抖,林薇便站在他身边,轻轻扶住他的手腕:“别紧张,就像平时练习那样,把每一味药都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对待。”
随着当归的重量逐渐逼近“三钱”,阿文的动作也随之变得沉稳。当秤星精确地对准“三钱”刻度时,他激动地抬起头:“林姑娘,正好三钱!”
“很好。”林薇点头赞许,随后又取出茯苓和土茯苓放在他面前,“你再仔细观察这两种药材。茯苓表面光滑,色泽偏白,断面呈现出细腻的纹理,闻起来带有淡淡的土腥味;而土茯苓表面较为粗糙,颜色偏黄褐,断面有明显纤维,气味更为清淡。以后在抓药前,务必先查看标签,再仔细核对药材的外形、色泽和气味,确保无误后再进行称重。”
阿文专注地对比着两种药材,将林薇的叮嘱一一记录在本子上:“我记住了,以后每抓一味药,都会先核对标签和药材特征,再仔细称重,绝不马虎。”
重新抓好药,送走病患后,林薇正想安慰阿文几句,却听到后院传来“哗啦”一声响。她迅速跑过去,只见阿月蹲在地上,望着散落一地的草药,眼圈泛红,而小雅站在一旁,手里还拿着一个空药篮。
“怎么了?”林薇轻声问道。
小雅急忙解释道:“林姑娘,是我疏忽了,我让阿月帮忙将晒好的薄荷收进药篮,她不慎失手,药篮掉落在地,薄荷散落一地,还沾染了不少泥土。”
阿月哽咽着自责:“都怪我太笨拙,连药篮都拿不稳,还浪费了这么多薄荷……”
林薇蹲下身,捡起一片沾了泥土的薄荷,轻轻拍去上面的灰尘,温和地说:“薄荷沾了泥土,只要仔细清洗并重新晒干,还是可以继续使用的,不算浪费。不过阿月,你要记住,收取药材时,药篮应放置在稳固的地方,双手托住篮底,不要单手拎着,这样才不容易掉落。来,我教你如何正确收取药材。”
她拿起药篮,示范道:“你看,先将药篮放在晒药架旁,双手握住篮沿,轻轻将晒干的薄荷拨入篮中,装满一半后,用一只手托住篮底,另一只手继续拨药材,这样既稳妥又高效。”
阿月紧随林薇的示范进行练习,起初略显生疏,但经过数次尝试,逐渐掌握了要领,迅速将散落的薄荷重新收入药篮。“林姑娘,我学会了!以后采收药材时,我一定会双手托稳篮底,再也不让药材掉落。”
林薇含笑点头,随后又细心叮嘱:“收完药材后,还需将其分类存放于药柜,并贴上标签,注明采收日期与产地。这样一来,下次抓药时便能迅速找到所需药材,同时确保药材的新鲜度。”
接连发生的小失误,令新学徒们情绪略显低落。午餐时分,阿文、阿月与大牛均胃口不佳,只是默默拨弄着碗中的饭菜。苏景见状,微笑着安慰道:“我刚学医那会儿,犯的错误比你们还多。记得有一次给病人抓药,竟将‘附子’误认作‘干姜’,幸亏我师父及时察觉,否则险些酿成大祸。”
林薇也跟着说道:“我刚到仁心堂时,连最基础的‘紫苏’和‘薄荷’都分不清,多亏师父耐心教导,我才逐渐掌握。犯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犯错后不敢面对、不愿改正。你们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努力学习,这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小石头也凑过来说:“是啊!我之前给病患熬药时,忘了看火候,结果把药熬糊了。林姑娘不仅没责怪我,还教我如何控制火候,什么时候该用大火,什么时候该用小火。现在熬药,我从来没出过差错!”
听着大家的安慰和鼓励,新学徒们的情绪渐渐好转。大牛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俺知道错了,以后俺会更仔细,不管是挑水、劈柴,还是帮忙抓药,都会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下午,医馆迎来了一位需熬制“四物汤”的病患。林薇特意安排阿文和阿月共同负责抓药,并让大牛协助烧火熬药,自己则在一旁悉心指导。阿文依照上午所学的方法,细致地核对每一味药材,严谨称重,每一步操作都精益求精;阿月则在一旁默契配合,递送药材、记录剂量,两人合作无间。
药材备齐后,大牛遵照林薇的指示,先将药材用清水浸泡半个时辰,随后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慢熬。他时常留意药锅,适时调整火候,并特意用筷子搅拌药材,以防粘锅底。
当医馆内弥漫着浓郁的药香时,大牛兴奋地喊道:“林姑娘,药熬好啦!”
林薇走过去,仔细查看了药汁的颜色和浓度,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药熬得很到位。大牛,你记住,熬药的火候和时间至关重要,不同的药方,熬制方法也各有不同。比如,‘解表药’需要大火快熬,而‘滋补药’则需小火慢熬,这些都需要你慢慢积累经验。”
大牛认真地记在心里:“我记住了,以后熬药前,一定会先问清楚熬制方法,再仔细操作。”
傍晚时分,林薇组织所有学徒召开了一次“差错总结会”。她没有批评任何人,而是鼓励大家主动分享自己当天遇到的问题和学到的经验。
阿文首先发言:“今天由于我的疏忽,抓药时误添了多余的当归,还错将茯苓与土茯苓混淆。幸亏林姑娘及时察觉,避免了重大失误。今后,我将严格遵循‘核对标签 — 确认药材 — 精准称重’的步骤进行抓药,绝不再抱有侥幸心理。”
阿月接着说:“今天我在收取药材时不慎失手,导致薄荷浪费。林姑娘指导我如何正确持握药篮及分类存放药材。以后我会更加谨慎,认真对待每一项细节。”
大牛笑着说道:“虽然我今天没有犯错,但通过观察阿文和阿月的失误,也汲取了不少教训。今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保持认真细致,绝不可粗心大意。”
老学徒们也纷纷分享自己的经验。小石头说:“我之前也曾犯过抓错药的错误,后来我在药柜上贴了标注药材特征的小纸条,抓药前都会看一眼,从此再也没出过错。”小雅补充道:“我在整理药材时,会按照‘功效分类、常用在前’的原则进行摆放,这样不仅查找方便,还能有效减少混淆的情况。”
林薇看着大家积极分享、互相学习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犯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今后,无论是新学徒还是老学徒,遇到问题都可以互相请教,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苏景也缓缓说道:“医者之路,漫长而艰辛,需兼具耐心、细心与责任心。今日之误,于你们而言,既为警醒,亦为成长的契机。只要你们能坚守初心,勤学不辍,未来必将成为合格的医者。”
夜幕渐深,学徒们纷纷回房歇息,仁心堂随之沉入宁静。林薇独坐庭院,凝视着月光洒落的草药园,心中涌起无限感慨。新学徒们虽偶有失误,却能知错即改、勤勉好学,假以时日,耐心引导,必能迅速成长。她深知,在这教学相长的道路上,不仅是学徒们在不断进步,自己亦在持续积累经验,学会如何更好地传承医术与医德。
第二天清晨,仁心堂刚刚开门,阿文、阿月和大牛便早早地来到医馆。阿文主动整理药柜,仔细核对每一味药材的标签;阿月则手持抹布,认真擦拭晒药架;大牛则挑着水桶,前往井边打水,准备清洗昨天沾染泥土的薄荷。
望着新学徒们忙碌而积极的身影,林薇微笑着对苏景说:“师父,您看他们,进步真是神速。”
苏景点头,眼中流露出欣慰之情:“是啊,只要愿意学习、勇于改进,就没有学不会的技艺。仁心堂有了他们,未来必定充满希望。”
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新学徒们忙碌的身影上,也洒在仁心堂的药柜和牌匾上。林薇深知,在这条行医与育人的道路上,必将面临更多挑战。然而,只要大家齐心协力、相互扶持,就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让“医者仁心”的理念在每位学徒心中生根发芽,使仁心堂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坚固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