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流言与黑板报 ...

  •   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湿润气息。阳光穿透薄雾,洒在赵家院子的水洼上,映出细碎的金光。
      李慕白醒得比往常都早,或许是一夜心绪起伏,睡得并不踏实。他推开厢房的门,深吸了一口带着凉意的空气,却看见灶间已有炊烟袅袅升起。走近些,只见赵春生正背对着门口,站在灶台前,手里拿着长勺,缓缓搅动着锅里咕嘟冒泡的米粥。那宽厚的背影在晨曦中显得有些朦胧,动作却透着一股专注。
      李慕白愣在门口,一时不知该进还是该退。印象里,这似乎是第一次见到赵春生下厨。
      赵春生仿佛背后长了眼睛,头也没回,声音带着刚起床不久的沙哑,却没了昨日的冷硬:“杵门口干啥?洗脸水在井台边。”
      李慕白应了一声,默默去洗漱。冰凉井水拍在脸上,让他清醒了不少。回到堂屋时,赵春生已经盛好了两碗粥放在桌上,旁边还摆着一碟切好的咸菜和几个煮鸡蛋。他自己正端着一碗,稀里呼噜地喝着,依旧没看李慕白。
      李慕白在他对面坐下,端起碗。粥熬得恰到好处,米粒软烂,温度也适宜。他小口喝着,暖流顺着食道滑下,熨帖着有些不安的心。
      “今天……”两人几乎同时开口,又同时顿住。
      赵春生清了清嗓子,扒拉了一口咸菜,眼睛盯着桌面:“今天我去乡里开会,汇报水利工程的事。晌午不一定回来。”
      “哦,好。”李慕白点点头,“我上午有课。”
      又是一阵沉默,只有喝粥的细微声响。但这沉默,似乎不再像前几天那样令人窒息,反而有种奇怪的、小心翼翼的平静。
      赵春生几口喝完粥,放下碗筷,站起身:“我走了。”说完,便大步朝外走去,依旧是那个雷厉风行的村支书做派。
      李慕白看着他消失在院门口,低头看着自己碗里还剩大半的粥,忽然觉得胃口好了不少。
      这一整天,李慕白上课时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孩子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窗外鸟雀的鸣叫,似乎都隔着一层薄纱。他脑子里不时闪过赵春生熬粥的背影,还有他最后那句硬邦邦的交代。
      放学后,他回到赵家,发现院子里晾着那本昨晚被雨淋湿的笔记本。一页页纸被小心地摊开,用干净的石块压着边角,在夕阳下慢慢风干。李慕白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赵母从屋里出来,笑眯眯地说:“春生晌午特意回来一趟,说你这本子金贵,不能泡坏了,忙着弄干了才又去的乡里。”
      李慕白看着那本记录了他所有纠结、最终也暴露了他真实心迹的笔记本,心情复杂。赵春生没有把它扔掉,反而细心晾晒,这举动背后的含义,让他不敢深想,却又忍不住生出一丝期待。
      傍晚,赵春生从乡里回来,风尘仆仆。他进门时,李慕白正在院子里收那些已经干透的笔记本纸页。赵春生瞥了一眼,没说什么,径直去井边打水洗脸。
      晚饭时,气氛依旧有些微妙,但冰封的迹象明显在消融。赵春生虽然话还是不多,但李慕白给他盛饭时,他会低声道谢;李慕白说起学校里孩子们的趣事,他虽然不搭话,但也不再是完全屏蔽的状态,偶尔嘴角会牵动一下。
      临睡前,李慕白把晾干后重新整理好的笔记本,小心地放回了箱子里。他坐在床边,看着窗外皎洁的月光,第一次觉得,留在莲花村,或许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或一段经历那么简单了。
      而另一间屋里,赵春生躺在炕上,双手枕在脑后,望着窗外的月亮,同样毫无睡意。乡里领导今天表扬了水利工程,说他踏实肯干,他心里却有点不是滋味。要是没有李慕白这档子事,他本该纯粹地高兴才对。可现在,心里像是揣了只兔子,一会儿想到那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春生”,一会儿想到早上那人喝粥时安静的样子,烦躁里又掺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痒。
      “麻烦。”他翻了个身,嘟囔了一句,却把被子裹紧了些。窗外的月光,温柔地洒满院落,也悄悄溜进两人的心里,照亮了某些刚刚破土而出的东西。这一夜,莲花村格外宁静。
      乡里对莲花村水利工程的表扬,像一阵风似的吹遍了邻近几个村子。赵春生去邻村交流学习时,明显感觉别人看他的眼神多了几分热络。可这热络里,总夹杂着些别的东西。
      “春生书记,听说你们村那个城里来的李老师,挺有本事啊?”饭桌上,隔壁村的支书状似无意地提起,眼神却带着探究,“长得俊,学问又好,留在你们莲花村,可惜了吧?”
      赵春生夹菜的筷子顿了一下,脸上没什么表情:“李老师是来支教的,教孩子读书是正事,有啥可惜不可惜的。”
      “哟,瞧我这嘴,”对方打着哈哈,“主要是听人说,李老师跟你家住得近,关系处得挺好?这城里来的文化人,就是不一样哈,跟咱们这些大老粗也能说到一块去。”
      这话里的意味,赵春生听出来了。他放下筷子,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语气淡淡的:“李老师是村干部的重点关照对象,保证支教老师的工作生活,是我的责任。人家是文化人,懂得多,村里有事请教几句,正常。”
      他四两拨千斤地把话挡了回去,心里却莫名有些烦躁。这些流言蜚语,什么时候传开的?
      回到莲花村,这种感觉更明显了。他去小卖部买烟,老板娘找零钱时笑眯眯地说:“春生,李老师前两天还来买糖,说是你喜欢吃那种花生糖,买了不少呢。”他去地里转悠,碰上唠嗑的婶子们,话题也会拐弯抹角地引到李老师身上,夸他脾气好,有耐心,末了还要加一句“跟你还挺投缘”。
      赵春生面上不显,心里却跟明镜似的。农村里没啥秘密,他和李慕白之前闹得那么僵,现在又同住一个屋檐下,关系似乎有所缓和,难免被人看在眼里,生出各种猜测。他倒不是怕人说闲话,只是不喜欢这种被窥探、被议论的感觉,尤其还是和李慕白扯在一起。
      这天下午,他路过村小学,正好看见李慕白带着几个高年级的孩子在操场边的黑板报前忙碌。孩子们叽叽喳喳,李慕白挽着袖子,手上沾着彩色粉笔灰,正认真地画着插图,是一幅丰收的图画,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垂下。
      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上一层柔光,鼻尖上还沾了一点黄色的粉笔灰,看起来有点滑稽,又有点……说不出的好看。赵春生停下脚步,靠在远处的一棵老槐树下,默默看着。
      李慕白似乎感觉到了视线,抬起头,正好撞上赵春生的目光。他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浅浅的笑容,朝他点了点头。赵春生心里一跳,有些不自在地别开脸,假装看别处,但眼角余光还是忍不住瞟过去。
      他看到李慕白低头对孩子们说了句什么,孩子们哄笑着跑开了。然后李慕白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距离有点远,赵春生眯着眼看了半天,才辨认出来——“丰收不忘修水利,饮水思源感党恩”。下面还有一行小字:“感谢赵春生书记带领村民共建美好家园”。
      字迹工整清秀,和他那本笔记本上的字一模一样。
      赵春生感觉脸上有点发热。他没想到李慕白会把这事写在黑板报上。这算不上什么大事,水利工程是大家一起干的,但被这样郑重其事地写出来,还用上了“感谢”两个字,让他心里有种奇怪的感觉,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挠了一下。
      他看见李慕白写完后,退后两步,仔细端详着自己的作品,脸上带着满意的神情,然后抬手擦了擦额角的汗,结果把鼻尖上那点黄粉笔灰抹开了一小片,成了个大花脸。
      赵春生差点没忍住笑出声。他赶紧低下头,用咳嗽掩饰过去,再抬头时,李慕白已经发现自己的窘态,正有些慌乱地用袖子擦脸,耳朵尖都红了。
      “笨蛋。”赵春生低声骂了一句,嘴角却不受控制地向上弯了弯。他转身离开,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少。
      那些烦人的流言蜚语,好像也没那么刺耳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赵春生破天荒地主动提起了话题:“今天看见你们弄黑板报了。”
      李慕白正在喝汤,闻言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嗯,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的。写得不好……”
      “还行。”赵春生打断他,夹了一筷子菜,“字挺工整。”
      李慕白眼睛亮了一下,低下头,嘴角微微扬起。
      赵母看着两人之间这难得的、自然流动的气氛,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悄悄把盘子里唯一一个煎蛋夹到了李慕白碗里。
      夜色渐深,赵春生躺在床上,想起李慕白那张沾着粉笔灰的花脸,还有他看到自己时那个浅浅的笑容,心里那点烦躁不知不觉散去了。流言终究是流言,日子是自己在过。好像……和这个城里来的老师这样相处着,也不算太糟。
      至少,比之前那冰天雪地的强。他翻了个身,闭上了眼睛。窗外月明星稀,又是一个宁静的夜。而村小学操场边那块簇新的黑板报,在月光下静静地立着,上面的字迹清晰可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