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迟来的答案 ...
-
李国华的病倒,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暂时遮蔽了通往最终真相的道路。但雾终会散去,而警方的工作,从未因任何人的疾病而停歇。
ICU外的走廊寂静无声,与小组办公室内高速运转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王强依旧沉默,但他的沉默本身,在越来越多的证据链面前,已显得苍白无力。吴秀梅的供词被反复推敲,漏洞被逐一放大,尤其是在李国华这条隐藏线索浮出水面后,她的心理防线出现了更深的裂痕。
突破口,最终来自两处看似不起眼的物证。
首先是顾舟宇对那二十万资金流向的极致深挖。他发现,吴秀梅早期支付给王强的一笔五万元款项,并非直接现金,而是通过一个第三方账户周转。追查这个账户,顺藤摸瓜,竟然关联到了李国华名下一個早已不用的存折。这笔钱,极有可能是李国华协助处理尸体的“酬劳”,经由吴秀梅之手转出。资金链条,首次将李国华与案件实质性地连接起来。
其次,是韩帝恩带着物证,再次拜访了那位年迈的法医。在更精密的仪器检测下,技术人員从林晓芸颅骨骨折处嵌入的极微量矿石颗粒,与当年城东建筑公司在湿地公园施工时使用的特定批次填充石料成分完全吻合。这几乎锁定了埋尸地点与李国华施工队的直接关联。
与此同时,元旭丹对李国华社会关系的挖掘也有了惊人发现。李国华在担任施工队长期间,利用职务之便,多次虚报项目、挪用公款,数额不小。而张建军,凭借其宣传科的文笔,曾数次为李国华润色过虚假的项目报告和账目说明。两人之间,存在着利益输送和共犯关系!
动机,在这一刻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
林晓芸发现了张建军与吴秀梅的私情,进而可能威胁到了张建军,而张建军背后的李国华,害怕林晓芸的闹腾会牵扯出他们之间更大的经济问题,于是动了杀心。王强,很可能是在李国华的指使或暗示下,成了行凶的刀。那致命的一击,或许并非“失手”,而是为了确保灭口。
面对铁证,以及警方抛出的李国华经济问题,吴秀梅终于彻底崩溃。她哭喊着承认,当初找王强,确实是李国华暗中牵线搭桥。她只知道要“教训”林晓芸,没想到会闹出人命。事后,是李国华出面稳定了局面,指挥了埋尸,并威胁她和王强,如果事情败露,谁都别想好过。那二十万,大部分确实是给王强的封口费,但也有一部分,是李国华以“打点关系”为名索要的。
当这些新的证据和吴秀梅的补充供词摆在王强面前时,他那堵沉默的墙,终于轰然倒塌。
他知道,李国华倒了,他的依靠没了。再扛下去,所有的罪都会由他一个人背。
他用那嘶哑的嗓子,断断续续地交代了十四年前那个夜晚的真相:
确实是李国华让他去“吓唬”林晓芸,让她闭嘴。他潜入林家后,与林晓芸发生激烈争吵。林晓芸情绪激动,拿起一个厚重的玻璃烟灰缸要砸他,在争夺中,他夺过烟灰缸,重重砸在了林晓芸的头上。看到林晓芸倒地不起,他慌了,联系了李国华。是李国华赶到现场,确认林晓芸死亡后,冷静地指挥他清理现场,然后用施工队的车辆,将尸体运到了正在施工的湿地公园,利用工程机械掩埋。李国华承诺会保他,并给了他钱。
烟灰缸——这解释了法医鉴定的钝器击打伤。王强之前的沉默,既是因为恐惧李国华,也是为了掩盖自己故意杀人的事实,试图将罪名往“过失”上引。
至此,林晓芸案真相大白。
王强,故意杀人,埋尸。
李国华,教唆(至少是默许)杀人,协助埋尸,并涉及经济犯罪。
吴秀梅,教唆犯罪(意图伤害),事后包庇。
张建军,整个事件的导火索,关系混乱,并涉及为李国华的经济犯罪提供帮助,其失踪极可能是得知林晓芸死讯后,恐惧李国华灭口或法律制裁而选择潜逃。
一个月后,李国华病情稳定,被转入看守所特定医疗监区。等待他的,是故意杀人、盗窃、职务侵占等多项罪名的指控。王强、吴秀梅均被正式逮捕。
结案那天,小组办公室里没有庆功宴,只有一种沉甸甸的释然。
元旭丹长长舒了口气,瘫在椅子上:“十四年……这姑娘,总算能闭眼了。”
顾舟宇默默地将所有电子证据归档,封存。
韩帝恩看着白板上被取下的林晓芸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笑容依旧羞涩。他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她只是想要一份真诚的感情,一个安稳的未来……”
崔志言站在窗边,望着楼下街道上熙攘的车流。夕阳的光线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个案件的终结,并未给他带来多少轻松,反而像是搬开了压在胸口的一块巨石后,露出了下面更久远、更深刻的陈旧伤痕。李国华这个名字,以及此案中暴露出的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和人性之恶,都在隐隐刺痛着他某些关于“过去”的神经。
韩帝恩走到他身边,没有说话,只是和他一起看着窗外。他能感觉到崔志言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孤寂与沉重。
过了许久,崔志言才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韩帝恩说:
“有些答案,迟到了太久。但总好过,永远沉默。”
韩帝恩侧头看他,夕阳的余晖落在崔志言轮廓分明的侧脸上,镀上了一层暖色,却化不开他眼底的冰凉。
“至少,我们给了她一个答案。”韩帝恩轻声回应。
崔志言没有再说话。
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照亮了归来的人,也照亮了那些永远无法归来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