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第31章旧案尘封 ...
-
第31章:旧案尘封
市局档案室弥漫着旧纸张和灰尘特有的气味。凌曜坐在长桌旁,面前堆放着从库房深处调取出来的、关于十一年前明星化工厂事故的卷宗。纸张已经泛黄发脆,墨迹也有些模糊。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第一本案卷。事故发生在十一年前一个夜班期间,工人□□(陈昊父亲)独自一人在三号车间操作一台大型反应釜时,疑似因操作失误导致阀门故障,大量高温高压腐蚀性化学品泄漏,□□当场重伤,送医后不治身亡。厂方事后出具的安全报告认定是死者“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疏忽大意”所致。
后续的赔偿纠纷卷宗里,则记录了陈昊奶奶多次上诉的艰难过程。老太太坚持儿子是经验丰富的老工人,绝不会犯那种低级错误,怀疑是设备老化或厂方为了赶工隐瞒了隐患。但她拿不出任何有力证据,厂方则态度强硬,最终在相关部门调解下,接受了略高于标准但远低于她要求的抚恤金,事情不了了之。
凌曜的目光停留在事故现场勘查报告的几张黑白照片上。泄漏的反应釜、被腐蚀的地面、散落的工具…照片角度有限,主要是为了佐证厂方“操作失误”的结论。
他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如果是严重泄漏,现场应该更混乱,但照片显示□□倒下的位置似乎离泄漏点有一定距离,而且他当时佩戴的防护手套有一只脱落在了不远处,像是…在挣扎或试图做什么?
凌曜拿起放大镜,仔细查看那张照片。在脱落的手套旁边的地面上,似乎有一小片不起眼的、颜色略深于周围地面的痕迹,形状不规则。但由于当时勘查的重点是泄漏本身和死者,这个细节没有被标注和进一步检验。
“技术队,”凌曜拿起内部电话,“我需要你们对一份十一年前的现场勘查照片进行高清增强处理,重点区域是…”他报出了照片编号和大致位置。
等待技术处理的过程中,凌曜继续翻阅卷宗。他注意到当时处理此案的派出所民警的备注里,有一条不起眼的记录:有同班组工人私下反映,事故当晚,好像看到车间主任**赵德明**在事故发生前短暂进入过三号车间,但没人敢正式作证。赵德明本人则坚决否认,称整晚都在办公室。
赵德明…凌曜记住了这个名字。
他还发现,在陈昊母亲失踪案的卷宗里(当时只是作为普通人口失踪处理),记录显示她在丈夫死后半年左右离家,只带走了少量随身物品,并未留下任何线索表明去向。当时负责走访的民警备注了一句:邻居反映,陈妻在失踪前精神恍惚,曾多次念叨“他们不会放过我们”、“没钱没势只能认命”之类的话。
“他们”?“不会放过”?“认命”?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凑在一起,指向的可能性让凌曜的心情愈发沉重。如果陈昊家庭的悲剧并非单纯的意外,而是源于某种被掩盖的不公,那么陈昊后来扭曲的心理和极端的行为,似乎就有了更清晰、也更令人悲哀的溯源。
这时,技术队送来了增强处理后的照片。那片不起眼的深色痕迹经过放大和清晰化,可以隐约看出…像是一个**部分模糊的鞋印**!而且鞋印的花纹似乎比较特殊,不同于工厂发的劳保鞋!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这说明事故发生时,现场可能还有第二个人!这个鞋印的主人是谁?是车间主任赵德明?还是其他人?为什么当时的勘查没有发现?是疏忽,还是…有意忽略?
凌曜立刻下令:“立刻查找当年化工厂的所有员工名单,重点寻找一个叫赵德明的人!还有,想办法找到当年可能知情但不敢作证的老工人!”
尘封的旧案被重新撕开一道口子,露出了里面可能隐藏的丑陋真相。凌曜感到,他正在接近陈昊疯狂背后那个最初的、也是最深的伤口。
而与此同时,技侦部门汇报,“灰烬之眼”在暗网论坛没有再发布新内容,但其账号一直处于在线状态,仿佛在沉默地观察着。
一种预感在凌曜心中升起:调查化工厂旧案,或许不仅仅是为了理解陈昊的过去,更可能触动某个至今仍未完全愈合的脓疮,甚至可能…引来“灰烬之眼”的注意。
正义的天平,似乎正在因为十一年前的灰烬,而开始微微颤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