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微光 ...

  •   阿姆斯特丹市场稳定运营半年后,林舟和沈亦臻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邀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邀请他们参与“全球生鲜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论坛,分享中国企业在冷链技术革新与小农经济扶持上的经验。接到邮件那天,林舟正在办公室核对荷兰农场的直采数据,沈亦臻拿着平板电脑走过来,屏幕上“FAO论坛”的标题让两人都愣了几秒。

      “我们居然能接到这样的邀请?”林舟指尖划过邮件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词,语气里带着难以置信。沈亦臻坐在他身边,翻看着论坛过往的参会名单——大多是欧美老牌零售企业和农业科技公司,中国企业寥寥无几。“这说明我们的模式不仅在商业上成功,还被认可了社会价值。”他握住林舟的手,眼神亮了起来,“当年我们说‘要做改变生活的项目’,现在做到的,比想象中更多。”

      为了准备论坛分享,两人花了整整一个月梳理案例:从国内首个“农户直采基地”如何帮助云南山区果农把损耗率从30%降到8%,到东南亚冷链合作如何带动当地200多个家庭就业,再到荷兰市场推出的“低碳配送计划”——用电动货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每月减少12吨碳排放。整理资料时,林舟翻到一张旧照片:那是三年前在云南基地,他和沈亦臻蹲在果园里,帮果农李大叔测沃柑的糖度,两人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格外开心。“你还记得吗?”林舟把照片递给沈亦臻,“当时李大叔说,要是早几年有这样的合作,他儿子的学费就不用愁了。”沈亦臻摩挲着照片边缘,轻声说:“现在他儿子应该考上大学了吧?下次回去看看。”

      论坛在罗马举行,分享当天,林舟站在台上,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云南果农丰收的画面,当讲到“通过数字化订单,让农户提前三个月锁定销路”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提问环节,一位来自非洲的农业专家举手:“我们国家也有很多优质农产品,但因为物流落后,大多烂在地里,你们的模式能复制到非洲吗?”林舟看向台下的沈亦臻,两人眼神交汇,他深吸一口气,回答:“我们愿意尝试。但复制不是照搬,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交通和消费习惯,找到最适合的方案。”

      论坛结束后,那位非洲专家主动找到他们,递上名片:“我来自肯尼亚,我们那里的牛油果品质世界一流,希望能和你们合作,让更多人吃到肯尼亚的牛油果。”沈亦臻接过名片,认真地说:“我们下个月就派团队去肯尼亚考察,具体细节可以慢慢聊。”那天晚上,两人在罗马的街头散步,林舟看着路边橱窗里的生鲜超市,突然说:“原来我们的项目,真的能连接不同国家的人。”沈亦臻把他的围巾裹得紧了些,笑着说:“以后还会连接更多——让中国的猕猴桃走进欧洲,让肯尼亚的牛油果来到亚洲,让每个地方的好东西,都能被更多人看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