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老茶人的炒茶春秋 ...

  •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远山还浸在一片青黛色的薄雾里,“云栖茶舍”的木门就被推开了。老茶人林阿伯背着竹篓,带着一身晨露的湿意和草木的清气走进来,竹篓里是刚从后山上采下的龙井鲜叶,叶片上还凝着晶莹的露珠,像撒了一把碎钻。

      林阿伯今年六十七,双手粗糙,指腹和掌心结着厚厚的老茧,那是几十年炒茶、揉捻茶叶留下的印记。他径直走向茶舍中央的炒茶锅——一口紫铜老锅,是他父亲传下来的,锅底被岁月磨得锃亮,边缘却还留着古朴的包浆,泛着温润的光。

      他先往锅里添了些松枝,点燃后,火苗舔舐着锅底,紫铜锅慢慢热起来,散发出淡淡的铜香和松木香。林阿伯伸出手,悬在锅上方,感受着温度的变化。“炒茶,火候是魂。”他常对来学茶的年轻人说,“这温度,得靠手去‘听’,去‘摸’,早一分太燥,晚一分太温,都出不了好味道。”

      等锅温到了,他把竹篓里的鲜叶轻轻抖落进锅里。鲜叶一入锅,就发出“噼啪”的轻响,像无数细小的鞭炮在锅里炸开,同时腾起一股清冽的茶香,混着松烟味,瞬间弥漫了整个茶舍。

      林阿伯拿起那把枣木炒茶手,开始翻炒茶叶。手在滚烫的锅里快速移动,时而抓、时而抖、时而压,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在跳一支与茶叶共舞的老派舞蹈。鲜叶在他的手下翻滚、蜷缩,逐渐失去水分,颜色也从鲜绿变成深绿。

      “林伯,您这炒茶的架势,看着真带劲!”茶舍门口,一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探进头来,是来采风的大学生小吴。他被这古朴的炒茶场景吸引,忍不住走了进来。

      林阿伯头也没抬,手上的动作没停:“小年轻,炒茶可不是看架势,得用心。”他抓起一把茶叶,凑到鼻子下闻了闻,“你闻闻,这时候的茶香,是带点青涩的,等会儿揉捻了,香气才会沉下来。”

      小吴凑近了,深吸一口气,果然闻到一股清新中带着微涩的茶香。“林伯,我能拍几张照片吗?我们学校在做非遗文化的课题,您这炒茶手艺,太有代表性了。”

      “拍吧,只要别打扰我就行。”林阿伯说着,手上的动作依旧,眼睛却微微眯起,盯着锅里的茶叶,“这第一步叫杀青,得把鲜叶里的酶活性杀掉,不然茶叶会变红,味道就不对了。”

      小吴一边拍照,一边听林阿伯讲解:“您这炒茶手,看着也有些年头了吧?”

      “嗯,跟这锅一样,是我爹传下来的,用了快百年了。”林阿伯停下翻炒的动作,拿起炒茶手给小吴看,“你看这把手,被汗渍、茶渍浸得,都成红褐色了,摸着比新木头还温润。”

      说话间,锅里的茶叶已经杀好青,林阿伯把茶叶迅速铲出锅,摊在竹匾上晾凉。接着,他又往锅里添了些鲜叶,继续杀青。一锅又一锅,直到竹篓里的鲜叶都处理完,东方的天际已经泛起了鱼肚白,茶舍里的茶香也越发浓郁。

      等所有鲜叶都杀青、晾凉,林阿伯开始揉捻茶叶。他把茶叶放进竹制的揉捻机里,设定好时间和力度。“揉捻是为了让茶叶的细胞破碎,茶汁溢出,这样冲泡的时候,味道才能更好地释放出来。”他看着揉捻机里旋转的茶叶,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能揉太狠,不然茶叶会碎,形状也不好看了。”

      揉捻结束后,茶叶已经成了条索状。林阿伯把茶叶再次摊开,然后开始干燥。他没有用现代的烘干机,而是选择了最传统的炭焙。他生起一盆炭火,上面架着竹制的焙笼,把揉捻好的茶叶均匀地铺在焙笼上。

      炭火的温度不高,却很稳定,带着淡淡的炭香。林阿伯时不时地翻动茶叶,让它们均匀受热。“炭焙出来的茶,有股火香,和电焙的不一样,更醇厚,更有韵味。”他拿起一小撮茶叶,放在鼻尖下轻嗅,“你闻,现在就能闻到那股火香了,等完全焙干,香气会更足。”

      小吴在一旁看着,心里满是震撼。他见过不少现代化的制茶流程,机器轰鸣,效率很高,却从未见过这样充满仪式感和匠心的制茶过程。“林伯,现在都用机器制茶了,又快又方便,您怎么还坚持用老法子?”

      林阿伯停下翻动茶叶的手,看着小吴,眼神里带着一丝郑重:“机器制茶,是快,但少了点‘人味’。这炒茶、揉捻、炭焙,每一步都得靠人去感知,去调整。茶叶是有灵性的,你对它用心,它就会回报你好味道。机器做不到这点。”他指了指窗外的茶山,“你看那些茶树,长在云雾里,吸着日月精华,做它们的茶,也得用最真诚的心意,不能糊弄。”

      小吴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拿起相机,拍下了林阿伯专注翻动茶叶的身影,拍下了炭焙笼里泛着光泽的茶叶,也拍下了茶舍里弥漫的、带着松烟和炭火香气的晨雾。

      太阳渐渐升高,透过茶舍的木窗,照在炭焙笼里的茶叶上,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林阿伯检查了一下茶叶的干燥程度,满意地点点头:“差不多了。”他把茶叶从焙笼里收起来,装进早已准备好的锡罐里。

      锡罐是老式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林阿伯小心翼翼地把茶叶装进去,然后盖上盖子,用蜡封好。“这茶,得放在锡罐里,避光、防潮,才能存住香气。”他拍了拍锡罐,“等过几天,香气沉稳下来,就可以泡来喝了。”

      做完这一切,林阿伯才松了口气,走到茶舍角落的旧木桌旁坐下。小吴连忙给他倒了杯早就晾好的山泉水。“林伯,谢谢您今天让我见识了这么棒的炒茶手艺。”

      林阿伯接过水杯,喝了一口,润了润因长时间说话而有些干涩的喉咙:“没什么,这手艺,得让更多人知道。我年轻的时候,学炒茶可不容易,师傅要求严,一个动作不对,就得重新来。那时候,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手上的泡起了又破,破了又起,最后才成了老茧。”

      他看着窗外的茶山,眼神悠远:“那时候,镇上的茶人多,家家户户都做茶,现在,就剩我和几个老伙计还在坚持了。年轻人都嫌这活又苦又累,赚得还少,不愿意学。”语气里带着一丝落寞。

      小吴听了,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林伯,您别担心,现在大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了,您这手艺,肯定能传下去的。”

      林阿伯笑了笑,没再说什么,只是拿起桌上的一本旧茶谱,翻看起来。茶谱的纸张已经泛黄发脆,上面是他父亲手写的制茶心得,字迹有些模糊,但林阿伯却看得很认真,仿佛在和父亲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下午,茶舍里来了几位老茶客,都是跟着林阿伯喝了几十年茶的老街坊。他们熟门熟路地坐下,林阿伯给他们泡上去年的老茶。热水注入紫砂壶,茶叶在水里舒展、沉浮,一股醇厚的茶香弥漫开来。

      “阿伯,今年的新茶什么时候能喝上?”一个茶客端着茶杯,闻着茶香问。

      “快了,等这罐茶醒透了,就给你们泡。”林阿伯笑着说,“保证还是那个老味道。”

      茶客们一边喝茶,一边和林阿伯聊着天,从今年的茶情聊到镇上的琐事,茶舍里充满了温馨的烟火气。阳光透过木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紫砂壶里的茶水冒着袅袅热气,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美好。

      小吴也留了下来,跟着老茶客们一起喝茶,听他们讲关于茶的故事。他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杯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

      傍晚,老茶客们陆续离开,小吴也收拾好相机准备回去。临走前,他对林阿伯说:“林伯,我会把您的故事写进我们的课题里,让更多人了解炒茶这门手艺。”

      林阿伯点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啊。只要有人愿意听,愿意看,这手艺就不算失传。”

      小吴走后,林阿伯又回到炒茶锅旁,仔细擦拭着那口紫铜老锅。锅壁上还残留着淡淡的茶香和松烟味,那是时光的味道,也是他一生的味道。他拿起那把枣木炒茶手,轻轻抚摸着,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握着它炒茶的温度。

      夜色渐浓,茶舍里的灯亮着,映照着林阿伯的身影。他知道,明天天不亮,他还会背着竹篓,去后山采下最新鲜的茶叶,然后在这口老锅里,用最传统的方式,炒出属于这片土地、属于这个时代的茶香。他的炒茶春秋,还在继续,在每一片茶叶的翻滚里,在每一缕茶香的飘散中,诉说着关于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