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槐语寄声 ...


  •   雨丝渐疏,天光透过老槐树的枝桠,在湿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宋临川将拼合完整的木梳轻轻放在木盒里,指腹反复摩挲着“槐月”与“归处”的刻痕,忽然察觉梳背内侧藏着细小的凹槽——像是被人用细针反复刻过,留下深浅不一的纹路。

      “这纹路会不会是密码?”夏星眠蹲在一旁,指尖悬在梳背上方不敢触碰。江叙立刻从背包里掏出放大镜,光束聚焦在凹槽处时,众人看清那些纹路竟是按槐树叶脉的形状排列,每道叶脉的分叉处都标着极小的数字:“三、七、九、二”。

      林野突然站起身,目光落在老槐树最粗壮的枝桠上:“我外婆说过,她姐姐的名字里带‘槐’,当年和老周定情时,在树上刻过字!”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看见树干离地三米处,有一块树皮颜色略深,用工兵铲轻轻刮去表层腐木,“阿月”两个字便显露出来,字迹边缘还刻着一圈小小的太阳——和苏砚铅笔盒上的记号一模一样。

      宋临川踩着江叙搭的人梯爬上树干,指尖刚碰到“阿月”的刻痕,就听见树干内部传来轻微的“咔嗒”声。他顺着声音摸索,在刻字右侧发现一个巴掌大的暗格,里面藏着一个铁皮盒,盒盖锈迹斑斑,却贴着一张崭新的便签,上面是苏砚的字迹:“临川,我知道你会来,暗格里的东西,要和木梳的数字一起用。”

      铁皮盒被打开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槐花香飘了出来——里面装着半片干枯的槐花瓣,还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日记的封皮上没有名字,第一页的字迹和照片背面“等槐花开了,我们就回家”的笔锋如出一辙,开篇写着:“1957年4月,我和阿月在槐树下约定,等今年的槐花开满枝头,就带她去看长江大桥。”

      夏星眠翻到日记的最后一页,纸张边缘被撕去一角,剩下的字迹被水渍晕染,却仍能看清关键的句子:“他们说我通敌,要带我走,阿月把木梳掰成两半,说等她找到证据,就拿着另一半来接我……我把秘密藏在‘归处’,密码是槐树叶脉的分叉数,只有她能看懂。”

      “老周当年没被带走!”江叙突然指着日记里“归处”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墨色比其他字深,应该是后来补写的,说明他当年藏起来了!”宋临川猛地想起苏砚葬礼上,苏砚母亲说过的话:“阿砚小时候总去后山的破庙里待着,说那是他找到的‘秘密基地’。”

      后山的破庙距离老槐树不过两里路,众人赶到时,夕阳正斜照在庙门的匾额上,“槐安庙”三个褪色的大字在暮色里隐约可见。庙内的香案早已腐朽,宋临川按照木梳上的数字“三、七、九、二”,分别按压香案第三层的第七块木板、第九根横梁的第二节榫卯,香案下方突然传来“轰隆”一声,地面裂开一道窄缝,露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箱。

      铁箱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叠泛黄的证明文件,还有一把完整的木梳,梳背上刻着“周槐生”三个字。文件最上方是一张平反通知书,日期是1980年5月,落款处盖着鲜红的印章。而文件的最后一页,贴着一张黑白照片:中年的老周抱着一个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一支铅笔,笔杆上刻着小小的太阳。

      林野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她颤抖着拿出手机,翻出外婆的旧照片——照片里的老人抱着年幼的林野,身后站着的男人,正是照片里抱着孩子的老周。“是他……我外婆说的‘周大哥’,就是老周!”

      宋临川拿起那支刻着太阳的铅笔,突然感觉笔杆里有东西晃动。他拧开笔帽,倒出一张卷成细条的便签,上面是苏砚的字迹,墨迹还带着些许湿润:“临川,我找到老周了,他说当年没能等到阿月,就把所有东西藏在这里,等有人能解开槐树叶脉的密码,就把真相告诉阿月的家人。我把阿月的那半把梳子放回去了,现在,该让他们‘回家’了。”

      暮色渐浓,槐安庙外突然飘来一阵槐花香。宋临川抬头望去,庙后的山坡上,竟开着一片雪白的槐花,风一吹,花瓣落在铁箱上,像是在完成半个世纪前的约定。他将平反通知书和木梳递给林野,轻声说:“告诉外婆,阿月等的人,没有食言。”

      林野抱着文件,眼泪落在槐花瓣上,却笑着说:“苏砚也没有食言,他说过,看见小太阳就知道是他,现在我们都知道了。”

      雨已经停了,月光透过庙门照进来,落在那支刻着太阳的铅笔上,笔尖的影子,刚好落在“归处”两个字上。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