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 8 章 ...
-
周一的早读课总带着点没睡醒的慵懒,黑板上还留着上周的数学公式,被值日生擦得只剩淡淡的白痕,像一层薄霜敷在黑色板面上。窗外的梧桐叶被风卷得贴在玻璃上,又慢悠悠飘走,碎金似的阳光落在许霖的语文课本上,晃得他眼睛直眨,手里的笔在“岳阳楼记”标题旁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显然没把心思放在早读上。
我刚把课本翻到指定段落,就听见旁边传来轻微的“窸窸窣窣”声。侧头一看,许霖正把藏在语文书里的漫画书往抽屉里塞,指尖还沾着点昨晚没洗干净的铅笔印,连耳朵尖都绷得紧紧的,像只警惕的小松鼠。“别藏了,课代表往这边来了。”我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他的课桌,声音压得很低。许霖猛地抬头,眼睛瞪得圆圆的,瞳孔里还映着漫画书里的角色,见课代表只是抱着默写本从过道走过,没往这边看,才松了口气,偷偷朝我做了个鬼脸,又把语文课本拉到面前,小幅度地张着嘴念“庆历四年春”,声音却飘得老远,尾音都快拐到操场上去了。
早读课的铃声刚落,教室还没来得及热闹起来,数学老师就抱着教案走进了教室,手里的彩色粉笔盒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在晨光里格外分明。“上周我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今天重点讲几何证明——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老师把教案放在讲台上,拿起白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标准的平行四边形,线条流畅,四个顶点A、B、C、D标得整整齐齐,又用红色粉笔在对角线AC和BD的交点处画了个小圆圈,标上O。
“大家先翻到课本第58页,结合例题想一想,要证明AO=OC、BO=OD,我们得先找到‘桥梁’。”老师的目光扫过全班,落在每个人的草稿本上,“这个‘桥梁’通常是我们之前学过的图形关系,谁有思路可以举手说。”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只有翻书的沙沙声。许霖把语文课本塞进抽屉,迅速拿出数学书和草稿本,铅笔在纸上转了两圈,才开始画平行四边形。他画得很认真,先用直尺描出四条边,再用虚线画出对角线,只是对角线交点画得有点偏,又用橡皮擦掉重画,反复了两次才满意。我侧头看他,发现他在草稿本上写了“已知:ABCD是平行四边形”“求证:AO=OC,BO=OD”,步骤倒是写得规范,可接下来的证明过程却空着,笔尖悬在纸上,迟迟没落下。
就在这时,许霖的手慢慢抬了起来,又犹豫着停在半空,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我用铅笔轻轻戳了戳他的手背,小声说:“别怕,错了也没关系。”他深吸一口气,把胳膊举得更高了些,声音有点发紧:“老师,是不是可以用全等三角形?对角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证明它们全等,对应边就相等了。”
“非常好!”老师眼睛一亮,伸手示意他继续说,“那该用哪条全等判定定理?你得把条件找全。”许霖攥了攥手心,低头看了眼草稿本上的平行四边形,声音比刚才大了点:“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所以AB=CD;对边平行的话,内错角相等,角OAB和角OCD应该相等;还有对角线相交形成的对顶角,角AOB和角COD也相等——这样就是‘角边角’定理!”
他说得又快又急,生怕自己下一秒就忘了步骤,讲完后还偷偷看了我一眼,像是在寻求确认。老师笑着点头,把他说的条件写在黑板一侧:“AB=CD(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OAB=∠O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OB=∠COD(对顶角相等),所以△AOB≌△COD(ASA),对应边AO=OC、BO=OD,完美!”
“许霖,你上来把完整的证明步骤写在黑板上吧,注意格式要规范。”老师递给他一支白色粉笔,许霖愣了一下,赶紧从座位上站起来,脚步有点慌,走到讲台前时还差点绊到台阶,引得下面同学小声笑了笑。他脸一红,攥着粉笔的手更紧了,在黑板上写“证明:”两个字时,笔画都有点抖,好在后面慢慢稳了下来。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他一边写一边念,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AB∥CD,AB=CD(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 ∠OAB=∠O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 ∠AOB=∠COD(对顶角相等),∴ △AOB≌△COD(ASA)。∴ AO=OC,BO=O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写到最后一步时,他不小心把“对应边”写成了“对应角”,自己没发现,还往后退了半步,想看看写得整不整齐。台下有人小声提醒:“是对应边不是对应角!”许霖猛地低头,看见错字后脸瞬间红到了耳朵根,赶紧拿起黑板擦把“角”字擦掉,重新写“边”,因为太急,粉笔断了一截,他捡起断粉笔,在黑板角落试了试,确认能写出字,才小心翼翼地补完最后两个字,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对勾,像是在跟自己说“这次对了”。
走回座位时,他后背的校服已经汗湿了一片,却没顾上擦汗,先把黑板上的步骤抄在笔记本上,用红色笔标条件,蓝色笔描辅助线,连老师写在旁边的备注都抄了下来。我看着他笔记本上整齐的字迹,忍不住笑了——上次他抄笔记还歪歪扭扭,这才两周就工整了不少,显然是下了功夫。
接下来的练习课,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课后习题,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许霖立刻把椅子往我这边挪了挪,几乎要贴到我的课桌,把习题册推到我们中间,指着一道题小声说:“哥,这道证明矩形对角线相等的题,我找不到第三个条件。”
我凑过去看,题目是“已知矩形ABCD,求证AC=BD”。许霖已经在草稿纸上画了矩形和两条对角线,标了“AB=CD”“∠ABC=∠DCB=90°”,却在第三步空着,草稿纸上画满了杂乱的辅助线,甚至还画了个圆,显然是想偏了。“你忘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我指着他标的直角符号,“还有BC是公共边,这样△ABC和△DCB就是直角三角形,用‘斜边直角边’定理就能证全等,斜边AC和BD就相等了。”
许霖盯着草稿纸看了两秒,突然拍了下桌子:“对啊!我怎么把公共边忘了!刚才一直想画辅助线,绕远了!”声音太大,引得周围同学都看过来,他赶紧捂住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然后低下头飞快地写步骤,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沙沙响,比刚才认真了好几倍。写着写着,他又停住了,指着“HL定理”问:“哥,这个定理是不是只能用在直角三角形里?我上次好像在普通三角形里用错过。”
“对,只有直角三角形才能用HL,普通三角形得用SSS、SAS那些。”我拿过他的草稿本,在旁边画了个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你看,直角三角形有直角这个特殊条件,所以只要斜边和一条直角边相等就行,普通三角形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这么用。”许霖点点头,立刻在笔记本上写了句“HL定理:仅适用于Rt△,普通△禁用”,还画了个小叉号提醒自己,又在旁边画了个直角符号,怕下次再混淆。
下课铃响时,许霖刚好把最后一道题的步骤写完,他把习题册递给我,眼里满是期待又有点紧张:“哥,你帮我看看对不对?这次格式没写错吧?”我翻了翻,步骤完整,逻辑也没问题,就是有两处符号写错了,把“∵”写成了反向的“∴”。“整体都对,就是符号写反了,”我指给他看,“下次写的时候慢一点,先想清楚是‘因为’还是‘所以’,别着急下笔。”
他赶紧拿出橡皮,把错的符号擦掉,重新写了一遍,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太阳,又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了“证明题:先找条件,再选定理,格式要规范”,字迹用力得几乎要透纸背。第二节下课,操场上传来同学打闹的声音,许霖却没像往常一样跑出去,而是留在座位上,把数学课上的例题和习题都整理到错题本上。他的错题本封面是蓝色的,上面写着“数学错题本——许霖”,里面每道题都抄得工工整整,错误原因用红笔标注,旁边还写了“下次要注意的点”,比如“记得找公共边”“符号别写反”“HL定理的适用范围”。
“我觉得今天好像突然懂几何证明了,”他拿着错题本给我看,眼里闪着光,“以前总觉得找条件很难,今天跟着老师一步步想,好像也没那么难。”我看着他本子上整齐的字迹和认真的标注,突然觉得,这节数学课上的细碎瞬间——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草稿纸上的反复修改、被纠正的错字、认真记下的笔记,都让原本枯燥的几何题,变得格外生动起来。
放学铃声响后,许霖收拾书包的动作比平时慢了些,他把数学书和错题本放在书包最上面,又检查了一遍有没有带橡皮和直尺,确认没问题才背上书包。“哥,明天数学课要讲新的定理,我今晚回家先预习一下,”他走在我身边,脚步轻快,“下次做题,我肯定能更快找到条件!”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教学楼前的石板路上,许霖还在絮絮叨叨地说着想出来的解题思路,偶尔踢一下路边的小石子,声音里满是少年人的朝气。我看着他的侧脸,突然觉得,那些在课堂上慢慢积累的勇气和认真,比任何分数都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