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终审的刻度与无声的认可 ...
-
接下来的两个月,周予安像一台开足马力的精密仪器,全身心投入到论文的撰写中。陆止安指出的那个方向,如同在黑暗的矿脉中点亮了一盏灯,他沿着这条路径深入挖掘,不断用形式化方法打磨理论模型,用项目数据反复验证猜想。过程依旧充满挑战,但目标明确,步履坚定。
他几乎断绝了所有与外界的非必要联系,实验室成了他唯一的栖息地。深夜的灯光下,只有键盘敲击声和书页翻动声与他为伴。他瘦削的身影在屏幕光映照下显得格外单薄,但眼神却异常专注明亮,仿佛燃烧着某种孤注一掷的火焰。
陆止安依旧保持着距离,但周予安能感觉到一种无声的关注。有时,他会发现桌上多了一杯不知何时出现的温牛奶;有时,在他通宵达旦后,第二天的任务量会悄然减轻。没有言语,只有这些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举动,像冰冷的程序运行中偶尔跳出的一个温和指令,带着一种非人性的关怀。
终于,在截稿日前一周,周予安完成了论文的初稿。近五十页的篇幅,逻辑严密,论证清晰,实验数据充分,尤其是核心的理论猜想部分,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和数学美感。他反复检查了无数遍,直到确认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准确无误,才深吸一口气,将文档发到了陆止安的邮箱。
发送成功后,他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瘫在椅子上,心脏因为紧张和期待而剧烈跳动。接下来,是陆止安的最终审阅。这将是决定他数月心血能否走向更广阔舞台的关键一步。
等待是煎熬的。陆止安收到邮件后,没有任何回复。他一如既往地处理着自己的工作,表情平静无波,仿佛那封承载着周予安全部希望和努力的邮件从未存在过。
一天,两天……周予安在焦灼中度过,每一次邮件提示音都让他心惊肉跳。
第三天晚上,周予安正对着屏幕发呆,陆止安的声音突然在他身后响起:“过来。”
周予安猛地回过神,几乎是弹跳起来,快步走到陆止安的电脑旁。屏幕上正是他那篇论文的PDF版本,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
陆止安没有看他,目光专注地停留在屏幕上,用冷静到近乎残酷的语调开始点评:
“摘要第二句,修饰词冗余,删除。”
“引言部分,对前人工作的评述不够客观,重写。”
“第三章定理2的证明,步骤跳跃过大,补充三个中间引理。”
“实验对比基线选择不合理,增加两组最新SOTA模型。”
“结论部分,展望过于空泛,聚焦到具体可延伸的三个方向。”
他一一点出问题,语速平稳,逻辑清晰,每一个批注都精准地切中要害,没有任何情绪化的批评,也没有丝毫敷衍的赞许。周予安最初的心沉了下去,但随着陆止安的讲解,他渐渐被这种极致的严谨所折服。陆止安指出的问题,确实存在,而且修改后的论文将更加无懈可击。
这不是否定,而是打磨。是用最苛刻的标准,将一块粗砺的矿石,雕琢成足以闪耀的宝石。
整个审阅过程持续了近三个小时。陆止安几乎没有停顿,将论文从框架到细节,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周予安全神贯注地听着,飞快地记录着要点,内心从最初的忐忑,逐渐变为一种奇异的平静和……感激。
当最后一条批注结束,陆止安终于靠回椅背,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一丝极淡的疲惫。他沉默了几秒,然后看向周予安,目光深邃:
“框架和核心创新点,立住了。”
短短一句话,让周予安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撞了一下。一股巨大的、混杂着酸涩与滚烫的情绪冲上鼻腔,让他眼眶瞬间红了。他死死咬住嘴唇,才没有失态。
“按照批注修改,72小时内完成终稿。”陆止安移开目光,语气恢复了一贯的冷静,“投稿流程和注意事项,发你邮箱了。”
“是,师兄!”周予安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回到自己的座位,看着屏幕上那布满红色批注的文档,第一次觉得那些刺眼的红色如此珍贵。他没有丝毫耽搁,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修改中。这一次,他心无旁骛,效率极高。
72小时后,修改后的终稿再次提交。陆止安快速浏览了一遍,确认所有批注都已妥善处理,然后,他移动鼠标,点击了投稿系统的“提交”按钮。
页面跳转,显示“提交成功”。
那一刻,实验室里一片寂静。周予安看着屏幕上那行绿色的成功提示,感觉像是完成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马拉松,浑身虚脱,却又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充实感。
陆止安关掉网页,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良久,才背对着周予安,说了一句:
“接下来,等消息。”
他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周予安看着那个挺拔而孤寂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这几个月非人的磨砺,这最终严苛的审阅,将他几乎逼到了极限,却也让他脱胎换骨。他不再仅仅是那个渴望被关注、恐惧被惩罚的少年,他开始真正触摸到学术的严谨与深邃。
而陆止安,这个如同精密仪器般的男人,用他独特而冷酷的方式,完成了这次至关重要的“锻造”。
投稿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前路依然是未知的评审和激烈的竞争。但周予安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他了。而他和陆止安之间,那种由恐惧、依赖、对抗、磨合交织而成的复杂纽带,也在这场共同的“战斗”中,被淬炼得更加坚韧和……难以分割。
无声的认可,比任何欢呼都更有分量。冰冷的刻度之下,是共同攀登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