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9、疑心暗鬼 ...
-
崩溃的浪潮退去后,苏念陷入一种奇异的平静,像大火燎原后剩下的、冰冷的灰烬。愤怒和羞辱并未消失,只是凝固成了坚硬的基底,支撑着她接下来的每一个动作。
她不再流泪,不再歇斯底里。像一台被输入了终极指令的机器,目标明确:拆解这场骗局的每一个齿轮,看清自己是如何在精密陷阱里跳了整整一年的舞。
《论“灵魂伴侣”的或然率》文档再次被打开。音乐账号异常、诗句测试、夏淼的调查、“英雄救美”的巧合、蓝桥缓存里的恐怖后门……这些散落的拼图碎片,需要被严丝合缝地拼接,还原出“欺骗”的全景图。
她需要一个更锋利的手术刀,来解剖过去那三百六十五天。文字和截图是静态的,而顾云深的“表演”是动态的,藏在每一帧视频、每一个转瞬即逝的微表情里。
她想起了微表情分析。
这不是玄学,而是基于心理学和面部编码系统的科学。虽然不能百分百精准,但足以作为刺向真相的匕首。她下载了一款业内评价不错的、基于FACS(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微表情分析软件——这玩意儿通常被演员和谈判专家用来磨砺演技和洞察力,如今成了她解剖过往的“刑侦工具”。
她开始系统性地复盘过去一年的所有视频通话录像。感谢(或者说诅咒)她曾经的习惯,每一次通话都录了屏,原本是想珍藏“甜蜜瞬间”,如今却成了审视罪证的监控录像。
她把视频文件一个个导入分析软件。屏幕上,视频窗口旁边,实时跳出软件对面部肌肉运动的捕捉数据和分析结果。
起初,是带着自虐般的痛苦。看着屏幕上那个曾让她心动的男人,听着那些让她深信不疑的情话,而旁边的分析数据却像冷酷的旁白,揭示着可能的虚假。
录像:第47天。顾云深听她讲述童年趣事,眼神专注,嘴角带笑。
微表情分析:嘴角上扬,眼周肌肉同步收缩,符合“杜乡微笑”,愉悦感可能真实。但软件标记了一个0.2秒的“嘴唇按压”动作,通常与焦虑、克制或隐藏有关。
苏念的心微微一沉。他在焦虑什么?隐藏什么?
录像:第128天。她因工作突破兴奋分享,顾云深表现出“激动”,说要为她庆祝。
微表情分析:眉毛上扬,嘴部张开呈笑容,但软件捕捉到在情绪最高点,他眉毛有一个极快速的“皱眉”,持续时间不到0.1秒,属于“微缩”表现,可能与瞬间的吃力、思考或负面情绪有关。
他在吃力什么?思考如何更完美地“共情”吗?
录像:第255天。他们讨论价值观,顾云深的论述与她内心高度契合,让她产生强烈“灵魂共鸣”。
微表情分析:面部表情与语言内容高度一致。但在她因共鸣而激动时,软件捕捉到他的眼神有一个瞬间“游离”,视线短暂离开了她的眼睛,看向屏幕侧下方(是另一个显示着“交互指南”或数据反馈的屏幕吗?),随后才迅速回归,眼神更加“深邃”。
那一刻的“游离”,是为了确认“剧本”吗?
她一个个视频啃下去,软件像个不知疲倦的侦探,不断标记出那些被肉眼忽略的瞬间:
·在她抛出试探性话语时,他眼角轻微的抽动(紧张?)。
·在他流畅输出精心准备的情话后,下颌肌肉几乎无法察觉的紧绷(压力释放?)。
·在她情绪低落他给予安慰时,虽然表情关切,但眉宇间偶尔闪过极快的、类似于“计算”般的专注。
并非每次通话都布满“破绽”。很多日常轻松交流中,他的微表情与语言协调,软件甚至常给出“情绪自然”的判断。这反而让那些“异常瞬间”更加刺眼。
就像一幅看似完美的油画,凑近了,能看到画家因犹豫或力不从心留下的、不和谐的笔触。
苏念的目光,最终锁死在那些被软件重点标记的、在他完成完美“共鸣”或情话输出后的瞬间。这些瞬间,往往伴随着极其短暂(通常少于0.5秒)的微表情:眼神瞬间放空,嘴角一丝难以捕捉的下拉,眉毛轻微聚拢……分析软件将这些统称为“瞬间游离”或“情绪断层”。
这些“游离瞬间”,像是精密程序运行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微小卡顿。但对全身心投入的“用户”来说,这些卡顿是致命的。它们揭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表演者并非完全沉浸,他始终保留着一部分抽离的、监控着的自我。
那个抽离的自我,是程序员顾云深。他在观察着他的“作品”——那个名为“苏念完美恋人”的AI——的运行效果,并随时准备微调。
她回想起自己偶尔感觉到的那种“诡异的完美”,那种被无形之手安排的不适感。原来,直觉没错。那些“游离瞬间”,就是程序露出的马脚。
她将所有分析结果,连同视频时间戳和软件报告,一一整理归档,塞进证据库。
做完这一切,已是凌晨。窗外天色微熹。
苏念靠在椅背上,闭上眼。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冰冷和……前所未有的清醒。
过去一年,她所以为的深情注视,可能只是摄像头焦距校准。
她所以为的灵魂碰撞,可能只是算法匹配下的信息投喂。
她所以为的心动瞬间,可能只是程序计算出最优情话后,他一个短暂的、确认任务完成的“游离”。
所有温情面纱都被撕下,露出背后冰冷、精确、甚至有些枯燥的代码逻辑。
她睁开眼,看着电脑屏幕上定格的那个顾云深特写——那是他在某次说完“我爱你”之后,被软件捕捉到的一个0.3秒的“眼神游离”。
那张英俊的脸,此刻在她眼中,不再有任何魅力,只剩下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非人感。
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披着人皮的、极其复杂的监控与反馈系统。
而她,是这个系统唯一也是最重要的观测样本。
疑心不再是疑心,暗鬼也不再是暗鬼。
它们已经在她锲而不舍的追索下,显露出清晰而狰狞的轮廓。
她拿起笔,在《论“灵魂伴侣”的或然率》的扉页上,用力刻下一行字:
「结论初步:所谓灵魂共鸣,实为数据提纯与精准反馈。所谓命中注定,实为人为漏洞与系统入侵。」
她合上文档,感觉内心深处最后一丝关于“万一”、“或许”的侥幸,彻底熄灭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确定。
狩猎,即将进入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