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第 6 章 ...
-
寅时末刻,天还蒙着层浅灰,苏砚已起身。他住的院落是县衙分配的,不大却规整,正屋当间摆着张旧书案,案上堆着待核的文书,两侧书架塞满了经史典籍,角落里还摞着几本泛黄的农书——是他去年从旧书铺淘来的,总想着多懂些农桑,或许能帮到农户。
他从铜盆里舀出冷水洗脸,凉意激得脑子清醒,指尖划过水面时,忽然想起前日集市上那姑娘沾着泥土的手——指节分明,虽沾了土,却透着股利落劲儿,不像寻常农户那般粗糙,想来是侍弄菜时格外细心。听说她也没了双亲……。
“苏主簿,早啊!”院外传来衙役老赵的声音,手里提着个食盒,“内人做了些杂粮粥,您尝尝。”
苏砚笑着接过,粥里掺了些切碎的青菜,绿意浮在粥面上,倒让他想起林晚卖的那筐菠菜。“赵大哥费心了。”他舀了勺粥,温热的粥滑进胃里,忽然问,“老赵,你家娘子买菜,常去哪家摊位?”
老赵愣了愣,笑道:“多去粮铺旁那片,最近有个清溪村的姑娘,卖的菠菜可嫩了,内人总说比别家的好吃。”
苏砚握着勺的手顿了顿,面上却依旧平和:“哦?那姑娘的菜,倒真有些不同。”他没再多问,心里却记着——原来她的菜在镇上已有些名气,倒没白费那份细心。
辰时初,苏砚到了县衙。主簿室在大堂西侧,不大的房间里摆着两张书案,一张堆着户籍文书,一张放着粮价账簿。他坐下后,先翻开昨日未核完的清溪村户籍册,指尖划过“农户”一栏,忽然想起林晚说的“清溪村多黏土”,便顺手从抽屉里取出张纸,写下“清溪村农桑:黏土松土之法”,待会儿要交给负责农桑的王吏。
“苏主簿,这是上月的粮价核算,您核对下。”小吏捧着账簿进来,见苏砚案上放着张写着“黏土松土”的纸,好奇道,“您还研究这个?”
苏砚接过账簿,指尖在“蔬菜”那页停住——菠菜市价一文钱一把,与林晚卖的一致,倒比别家少要了半文。他点头道:“前几日在集市见一农户,用掺碎稻草的法子松土,种的菠菜甚佳,想着或许能帮到清溪村的农户,你把这纸交给王吏,让他告知当地里正,酌情推广。”
小吏接过纸,笑着应下:“您倒心细,连农户的法子都记着。”苏砚没接话,只是低头核对账簿,目光扫过粮价时,却想起林晚布兜里的铜钱——想来她卖菜赚的钱,够添些种子和农具,心里竟莫名松了口气。
午时,县衙食堂的饭食简单,一碟炒青菜、一碗糙米饭。苏砚刚坐下,王吏就凑过来:“苏主簿,您早上说的那松土法子,我问了老农户,都说可行!就是清溪村那边,农户缺些碎稻草,您看能不能从县衙的草料库里匀些?”
“可行。”苏砚夹了口青菜,味道有些涩,不如林晚的菠菜鲜嫩,“你拟个文书,我签字后,直接让人送过去,顺便问问里正,那清溪村叫林晚的女子,若家里缺农具,可按帮扶政策申领。”
王吏愣了愣,以往苏砚虽关心农桑,却极少特意问起某个农户,不过还是应下:“好,我这就去办。”苏砚看着他的背影,才发觉自己竟顺口提了林晚,指尖在碗沿蹭了蹭,又低头吃饭,只是那口青菜,倒觉得更涩了些。
未时,有农户来县衙咨询种麦的事,说自家的地保水差,怕来年收成不好。苏砚耐心听完,想起林晚说的“浇水要等土表干了再浇”,便补充道:“你也可试试在土里掺些碎稻草,既能保水,又能透气,前几日有个清溪村的女子,用这法子种菠菜,长得极好。”
农户连忙记下,道谢离开时,还说:“要是真能行,我定要谢谢那位姑娘!”苏砚看着他的背影,嘴角微微上扬——倒不用谢,她本就是个愿意分享的人,从她肯把种菜的法子细细说给自己,就能看出来。
申时末,苏砚处理完公务,回了住处。院角有片小小的空地,他前日从集市回来后,特意翻了土,还从草料库要了些碎稻草,试着种了几棵菠菜——按林晚说的法子,早上浇水,傍晚松土。此刻他蹲下身,看着刚冒芽的小苗,叶片嫩黄,却比旁边没掺稻草的土长得精神些。
“倒真有些用。”他指尖轻轻碰了碰芽尖,想起林晚在集市上比画松土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笑——她说话时眼神亮,不像寻常农户那般拘谨,有几分干练,又多了份田间的鲜活。
晚饭是在住处煮的粥,他从粮铺买了些糙米,又加了点之前林晚卖的那种萝卜,切成小块放进粥里。萝卜煮得软烂,粥里透着清甜,他喝着粥,忽然想起林晚说“萝卜要多松松土才长得大”,便起身去看院角的菠菜,又松了遍土,才放心回屋。
夜里,苏砚坐在书案前,翻开那本《农桑辑要》,在“松土”那页夹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清溪村林氏,掺碎稻草松土,实操可行,黏土尤宜。”他指尖划过“林氏”二字,想起她在集市上递麦饼时的模样,客气却不生分,心里竟觉得有些暖意。
窗外的虫鸣渐起,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照亮了那行小字。苏砚合上书,起身走到院外,望着清溪村的方向——那边黑沉沉的,想来她已歇下,或许还在想着明日要浇多少水、除多少草。他站了会儿,又回屋拿起文书,只是这次,目光落在“清溪村”三个字上,停留的时间,比往常久了些。
这夜,苏砚的书案上,那本《农桑辑要》旁,多了张画着简单松土示意图的纸,图旁标注着:“碎稻草与土比例,约一与十。”——是他凭着记忆,把林晚说的法子,细细画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