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这个理论来说确实是存在问题,毕竟这只是一个框架。
一,任何劳动都消耗生物能,这是价值的物理基础,决定了价值的存在性。
二,写程序所需的技能,其习得过程本身是一种高能耗的,复杂的非生产性劳动投资。这种技能的稀缺性构成了第一层溢价,这由教育体系,技术发展水平等基底决定。
三,程序员的劳动能嵌入全球性的数字经济网络,其产出可能被放大数百万倍,而挖水沟的劳动效应是高度本地化的,这由市场范围,基础设施,全球化程度等基底决定。
四,社会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符号化赋予,行业的垄断地位,议价能力等权力结构,会产生进一步的溢价。
因此,经济价值是能量基础在特定社会基底的多层级过滤和放大下涌现出的溢出价格,能量是守恒的,但价值是不守恒的,它因基底的不同而能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或衰减效应。
如果试错是必然的,代价由大众承担,收益由少数人获得,那么这个理论是否在为不公正背书。
首先这个模型非但没有为不公正辩护,反而揭示了不公正的一个深层系统性的根源。
纯粹的计划经济学试图消除不确定性,但必然扼杀创新。
纯粹的自由市场可能放任成本转嫁,加剧不平等。
伦理的任务,就是对抗系统内生的,将试错成本向下转移的趋势。
然后是成功的可能性。
成功的实体空间化,如文明崩溃后,其法律,语言等富饶碎片被新兴文明吸收,催生了更复杂的文明。
降级的实体空间化,文明崩溃后,其大部分社会结构,知识系统失传,社会复杂性急剧降低,后续社会在更简单的基底上重建。这依然是重生,但是一种降维重生,如同从森林退化为草原。
失败的实体空间化,文明,崩溃后其剩余总量和复杂性降至临界点以下,无法支撑任何有意义的新生,系统走向终结。
文明并不必然导向更复杂的层叠,而是开启了一个可能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