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 4 章 ...
-
如果说三伯家的大姐是我们家族“女性意识觉醒”的第一束火苗,那么她的亲妹妹——我的小姐姐——就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命运。
在我心里,小姐姐是全家最好看的女孩。
我是第二,她永远是第一。
我初中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她一起出门。
她走在街上的回头率高得夸张,能把我小小的虚荣心熏得暖乎乎的。我特别喜欢带同学和朋友见她,让她替我“撑脸面”。
小姐姐学历不高,只有初中,但她在上海那几年恰巧赶上经济上行,又特别能吃苦,听说赚了不少钱。
快30岁的时候,在我看来还非常年轻,可家里的长辈却已经开始催婚。那时候她在上海好不容易站稳了脚,却突然跟我们老家隔壁村的人相亲。
结婚那天,按照我哥哥的说法,那场婚礼简直像是“把人架回乡下的乡下”。
姐夫长得不错,也比二伯家的姐夫勤快得多,但毕竟我们老家是一个父权味浓得化不开,又指望女性付出的地方——再好的男人放进那种文化里,也不过是“矮子里拔高个”。
小姐姐刚结婚就生了孩子,据说本来是不想结婚的,是为了孩子才妥协的。
婚姻最初那两三年,我从她的朋友圈就能看出她过得并不如意。
那些暗戳戳希望老公能看到、能回头的心酸动态,是她那段时间的日常背景。
后来,她似乎不再发这些了,但从大姐那里得知,她仍然把全部心思都放在婚姻和男人身上。
姐夫动不动跟她冷战。
她回了娘家,他可以几个月不来、不低头。
可就这样,小姐姐还说:
“我不指望他能对我多好。他要愿意回来,我就给他做饭。我只希望他每个月往家里拿5000块钱。”
大姐听了气得直骂她疯了。
姐姐前几年赚的十几万,在刚结婚那会儿还被姐夫拿走用掉。
一个男人不往家里拿钱、还花老婆钱,小姐姐却还说“他回来就好”——
大姐觉得她就是被婚姻磨得失去了判断能力。
我们那地方最看重男孩,说什么“香火不断”。
三伯家生了两个女儿,姐夫一直觉得小姐姐一家特别看重“香火”。
听说他们吵得最凶的一次,是三伯去调解时,姐夫拍桌子说:
“离婚就离!儿子给你们!你们不就想要个儿子吗?”
这句话气得三伯差点昏过去。
他当场说:
“以后就算真要离婚,这儿子你也不准给我们。”
他不是不爱外孙,而是不接受这种侮辱。
大姐劝小姐姐:“村里谁谁谁,二婚嫁到美国去了。你这么好看,第二次嫁也未必嫁差了。离了就离,儿子不要又能怎样?”
可是,母子连心啊。
外甥是小姐姐亲手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
而大姐没真正参与过她儿子的成长,立场和情感自然不同。
在我们看来,小姐姐吃了很多苦。
前段时间视频聊天里,我看到她比大姐还显老。
年轻时的光彩,仿佛被这些年婚姻的摩擦磨掉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
她就是我恐惧婚姻的原因之一。
她的一生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婚姻的风险、父权文化的残酷,以及一个女人如果把幸福的筹码押在男人身上,会被命运怎样对待。
她和大姐,一个是“反抗的女性”,一个是“忍耐的女性”。
同一个家庭里,
却长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然,这些都是我的看法。
我从来没有否定过她们的选择,也不觉得她们做错了。
只是站在我的角度,看着长辈们曾经那么努力地把我们托举到更大的城市,我难免生出一种说不出口的遗憾。
我爸当年花了很多心力,把二伯家的姐姐托关系送进银行,这在我们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很体面的工作了。
可她后来还是辞了职,回了老家,在老家嫁人、工作、扎根。
小姐姐年轻时在上海打拼,吃苦、能干,也赚了不少钱。
那几年上海经济正好往上走,她其实已经“站稳了脚跟”。
可最后,她还是嫁回了老家。
这些,都是她们自己的选择。
也没有对错。
但作为一个既不参与她们命运、又无法替她们承担后果的“旁观者”,我总觉得有些可惜——
好像她们本可以走得更远一些、留在更大的地方、更自由一些。
也许我的想法不一定是对的。
也许“回去”对她们来说才是最舒服的归宿。
但我始终忍不住这样想:
她们其实可以过得更好。
这种“可惜”的情绪有时候让我很难受,又觉得自己有点自以为是。
毕竟人生是她们自己的,不是我替她们活。
可是当我看到她们年轻时明明有光、有能力、有机会,却被婚姻、父权文化或家庭压力一点点磨掉的时候,我真的很难不替她们惋惜。
或许,这就是我这一代人的矛盾:
既想尊重上一代女性的选择,又无法忽视那种“本可以不是这样”的心疼。
可不管命运后来把她们带到哪里,也不管她们的婚姻和生活在我看来有多遗憾,她们永远是我童年最柔软的部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三个曾经躺在一张床上,肩挨着肩,呼吸轻得像悄悄话。
手里握着一只奶奶跪了 999 级台阶为我求来的夜光手镯,等天黑得够彻底了,就一起屏住呼吸,看手镯在被窝里是不是能真的亮起来。
那时候,我们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奔向哪里,
谁也不知道婚姻、家庭、社会会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模样。
那时的我们,只是三个贴在一起的小女孩,
在同一盏昏黄的台灯下,
为同一只夜光手镯的微弱光芒而欢呼。
无论后来她们的人生怎样分叉、怎样远离童年的光亮,
她们永远是那个和我一起相信“光真的会亮起来”的姐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