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罗国公府 ...
-
陆念珺再次见到祖母侯氏,她待她还一如往常,只是眼中的情绪更加和蔼了些。
这日去古华堂请安,难得大家去的都齐,大房,二房,三房的人差不多是前后脚到的,更恰逢侯氏心情愉悦,就留下了三房人说话。
听说王氏几日后要到城外的普宁寺上香后,侯氏指了陆念珺四个说:“带着莹姐儿她们姐妹一起去吧,到菩萨前拜一拜,为自己祈个福,也为家里求平安。”
王氏笑着应了是。
陆念莹听了之后脸上立刻绽放出明妍的笑容,娇笑着跟祖母道了谢,又说:“终于能出去转转了,这几日在家中跟着母亲学管家,规矩,可是要闷死我了!”
陆念瑶,陆念玉笑嘻嘻的看着她,陆念薇的眼中却闪过了一丝嫉妒和不屑。
去城外上香?陆念珺倒是不怎么想去。
一是她刚从淮安回来,车马劳顿,倒是正想在家好好呆几天。二则是因为她们这些闺秀们,就算到了普宁寺里,也不能跟一般游人一样四处转着看的,大多是呆在静室里吃吃斋饭,跟和尚们谈谈经,就要下山的。
而且普宁寺的气氛,她不太喜欢。那里的菩萨据说保姻缘最是灵验,一年四季都不缺乏贵妇小姐们去求签祈福,她以前与母亲去过一次,见到的满山衣香鬓影,比见到的和尚都多。竟浑然不像是个佛寺,倒像是个月老庙了。
只是祖母侯氏已经发了话让她们几个姐妹同去,陆念莹也不好拒绝,只能应下来。心中则想着,普宁寺的素斋做的倒是不错,就当是专门为吃斋饭去的吧。
请完安,母亲柳氏留在了上房陪祖母说话,陆念莹则和众位姐妹们一起退了出去。
“两位姐姐先别走。”站在上房外面的走廊里,她唤住就要离去的陆念莹和陆念薇,“我从淮安回来,给大家捎了些土物来,希望两位姐姐不要嫌弃。”四堂妹陆念玉,五堂妹陆念瑶年纪小,性子活泼,这会儿已经跑的人都没影了,只能让丫鬟一会儿专门去她们院子里送东西了。
陆念莹斜了绿珠手里的匣子一眼,笑道:“淮安可有什么好物件没有?”
陆念珺淡淡笑道:“都是些笔墨纸砚,胭脂水粉罢了。比不得雍京的东西华贵,不过胜在有了几分别致。”
陆念莹命丫鬟从绿珠手里接过匣子,对她又道了一声谢,她头上戴着的赤金凤尾玛瑙流苏簪随着她的动作一晃一晃的,晃眼夺目的很。自从她跟着大伯母出门了几次之后,衣饰打扮就越发的华贵了起来,动辄就是赤金的首饰,或者是点翠的,镶了宝石的珠宝,衣服的颜色也越穿越富丽,以前是只出去会客她才这样打扮,但是近几个月,在家里她都是这样一副装扮了。
陆念薇却已经急切的打开了匣子,稍微看了几眼就惊道:“居然是湛清堂的宣纸,好名贵的东西呢!连前朝皇帝都赞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啧啧,三妹妹,你这礼物并不跟你说的那样不起眼嘛!”
陆念莹眉毛微挑,看着陆念薇的模样,微微瞥了下嘴角。
陆念珺将这一切看到眼里,微微笑道:“她却是不知道这湛清堂的纸好在什么地方呢,这些礼物都是舅舅家为她们准备的。二姐姐这样说,她倒是该写信去淮安好好谢谢舅舅一番了。”
陆念薇面上显出了几分得色,抚摸着湛清堂的宣纸,用一种悠扬的语调道:“湛清堂的宣纸,长五十尺为幅,自首至尾匀薄如一,早在前朝陈后主的时候,就极力推崇这种纸,还建堂藏之,所以才取名曰,湛清堂纸。一直是前朝朝廷的贡品,曾有前朝诗人专门作诗赞它,‘触月敲冰滑有余’。传世名画《千骏图》,草书《岭南杂记》都是用湛清堂的纸作的,直到当朝太祖开国,特命了内务府造纸,并不宣湛清堂进贡,这湛清堂的纸才弱了些名声,不过在民间,却仍然是首屈一指的呢。”
陆念莹轻轻嗤笑一声:“卖弄学问,以为谁不知道呢。”
“你!”陆念薇脸上愠怒之色一闪而过,被她身后的大丫鬟拉了下衣袖,才忍住没有继续做声。
“时候不早了,我还得回去帮母亲做事,就先走了。”陆念莹抬高着下巴,微微颔首一下,就带着身后的丫鬟转身离去了。
“哼!”等到陆念莹走远,陆念薇才冷笑道:“大家都是从正房太太的肚子里托生出来的,她有哪里比她了不起了?天天打扮的跟只花枝招展的孔雀似的,生怕别人不知道她以后要进那个地方去呢!”
那个地方?陆念珺眉毛一挑,看着陆念薇,装作没听到她的那句话,只笑道:“这次我从淮安过来,还得了本古籍,是前朝诗人梅若鸿的诗集真迹。二姐姐可有兴趣跟她一同去赏析一番?”她平时最喜摆弄些诗词歌赋,自诩才情极高,对游记史书一类的没兴趣,看到本诗集,却是肯定会喜爱的。
“梅若鸿的诗集?!”陆念薇惊喜道:“这个她当然要看!三妹妹快带她去!”
陆念珺笑着颔首,和她并肩走回了院子。
等到陆念薇拿着那本梅若鸿的诗集,满面微笑,心情愉悦的离开陆念珺院子的时候,她已经将话从她嘴里套的差不多了。陆念薇并没有直接告诉她太多事情,只是人高兴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多说话,话说的多了,痕迹也就多了,细心拼凑拼凑,还是可以还原一些事情的。
“前些日子司礼监的太监钱德往咱们家借钱来了,一借就是一千两银子!偏偏大伯母还高兴的跟什么似的,让账房上的人速速取了现银来,欠条都没让打一个,以后他要是不还,我们难道还能追到宫里要去?”
“听说当今太子英明神武,文治武功样样出众,也不知道会选个什么样的太子妃……我娘说,雍京的闺中女儿们啊,似乎是要芳心大乱了呢。”
“她在家嚣张就嚣张吧,反正也得意不了几天了。等我出阁以后,似乎也跟她处不到一块儿去,就算她日后飞黄腾达了,又跟我有什么干系呢?更何况是好是坏,还不一定。”
从陆念薇无意间抱怨出的这几句话中,陆念珺似乎揣摩出了一个不小的秘密。
首先,是司礼监的太监往府里借银子的事,这种事情她是知道的,一般只有家中女儿进了宫做女官的时候,外面的娘家为了女儿能在宫中好过一点,才会给主事的太监塞钱的。而陆府如今,并未有一个女儿进宫做女官或妃嫔,尽管这样大伯母还是喜滋滋的借给这宫里的太监一千两银子,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陆府有女儿要进宫去了。
至于进宫的人物?当然不会是她,也不可能是陆念薇。陆念玉,陆念瑶还没到选秀的年纪,当然也不可能是他们。剩下的唯一一个人选,只有陆念莹了。以陆家几世书香门第,祖父又是曾经内阁大学士的声望,陆念莹自然是不可能进宫当婢女去的。再联想到陆念薇提到的太子……难道皇家要为太子选妃了?
大顺朝充实后宫,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全国选秀,不过这次选的多是贫寒家庭出身的良家女子,进宫去做杂役粗仆的,或许一辈子也接近不了天颜,有俸禄领,到了二十五岁会被放出去。而另一种,就是为皇室选妃了。这种选妃,并不是强制性的选秀,而是只有在礼部官员觉得后宫空虚,需要补充进新的女人的时候,会上折子给皇帝,请求皇帝选妃,如果皇帝准了,那么礼部会立刻行动起来,派出官员前往全国各地,选那些七品官员以上家庭出身的大家闺秀,给她们发牌子让她们进宫参加选秀,最后通过初选复选后剩下来的女人,就会被充进后宫,由皇帝喜好,或封妃,或做女官等等了。而太子选妃大婚,走的也是这一过程。
一般来说,礼部官员上折子请求皇帝选妃,到皇帝批下,礼部派人去往全国挑选优秀的官家女子,这一过程是极其保密的,防备的就是有些人家不想让女儿进宫,所以匆匆为女儿定下婚约,使得选进宫的女子不是那么的优秀。当然,纵使防备的再严密,世界上也是有不透风的墙的,总有那么一星半点的消息会流露到宫墙外面来,而这钱德太监,大约就是得了这消息,所以溜出宫来找世家漏口风,讨好处的人了。
当今太子生在永和十三年,如今已是永和二十七年了,太子十四岁,按理说,也是到了选妃的年纪了。今上去年已经过了五十岁的寿诞了,如果陆念莹是要进宫做皇帝的嫔妃的话,纵使是嫁给了九五之尊,但……今上毕竟是个老头子了,她本人肯定是闷闷不乐,绝不会像这样骄傲张扬的。
观大伯母的喜意,以及陆念莹最近刻意做的雍容华贵的言行举止,以及陆念薇愤愤不平的言行,似乎,陆府要出一位太子妃了呢……呃,或许,只是普通的嫔妃也说不定?这要看皇上是想让太子有一位什么样的外家了。
想完陆念莹的事,陆念珺的思绪又不禁飘到了昨天父亲和母亲的对话上面。
罗国公家么?联想起第一次见到罗国公府的大夫人的时候,她对自己若有似无的审视,以及后来赠送的那只绞丝金镯子上面,陆念珺不禁觉得这其中饱含深意,并不如父亲说的那样,罗国公府的大夫人看上自己,只是因为巧合。
只是不知道,这其中有没有祖母和大伯母的刻意推动……想到这里,陆念珺不禁有几分叹息,投身为古代世家的小姐们,大约最不自在的就是这点了。自己的婚配完全无法由自己做主不说,甚至连从中插手的权利都没有,顶多的,只是能够知道自己被许了哪户人家罢了。
不过,陆念珺对罗国公府的认知,也仅仅止步于知道罗家大房有两位嫡子,长子已经成亲多年,二子似乎比她大三岁,其余性情品貌之类一概不知。
陆念珺有些苦恼的揉了揉眉心,一想到昨日父母谈话时,对此事没有半点疑心,根本一丁点都没有想到这其中或许有大伯母和祖母的插手,她就觉得父亲母亲心思还是太过单纯善良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