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6、106 ...
-
宋璟洲到现在心底也是存着疑惑的,武卒的选拔不是一般的严格,都是根正苗红的军家子弟才能选上。即是是何起细一手提拔训练的,这些人日日受爱国熏陶,对于大周的忠心真是一位将军能撼动的?
他这个都督自认为对这对这些武卒从未有过欺压,于军功上都是给予最高封赏,在西北,能成为武卒不仅是士兵的荣誉,更是亲眷之荣光。
难不成就为了几百金,为了一位点知遇之恩,这些人就舍得抛家弃国,去他们死敌之手讨生活。可梧州失守,宋府被抄,自己父母被献于敌是真的。若不是亲身经历,宋璟洲也不愿意相信这些人会叛敌。
细查出来,乌堡那背后之人也直指何起细,想来不过是狗急跳墙,为保荣华富贵罢了,至于这伍仟人想来先是被威逼利诱或者被裹挟而去,宋璟洲也猜错过这样的可能。
不然那些武卒究竟为何叛国,宋璟洲到如今也是想不明白的,可父母双双自绝于城下,宋家和这些武卒算是结下了生死大仇,即是他们另有隐情,难不成宋家二老的命就不是命了?
即是如此,宋璟城还是把那四人提了出来。
这四人都是身残之人,一个没了左手,一个毁了脸,一个是个独眼龙,一个是个瘸了腿。
没了左手的姓何,也是领头之人。何屈是位老兵,因着没了左手退出军营,他亲弟弟何恩在武卒中是总旗,其他几人也都是武卒的兄弟叔伯。
何屈跪在地上,先磕了三个头道:“宋大人,我代武卒们给宋家,给宋家二老赔不是。”
宋璟城并不接话,宋天周却冷哼道:“你们大可不必如此,我自会让对不起他们的人,亲自到地底下去给他们赔不是。”
这话一出,何屈却是流了泪道:“宋老爷和宋夫人先走一步,武卒们随后就到,到了那边,想来他们会向宋老爷宋夫人赔不是的。”
此话一出,宋璟城和宋璟洲都站了起来,宋璟洲先开口道:“不要在故弄玄虚,何老贼到底想干什么,难不成他死了,我本官的父母就能死而复生了?他就能身死罪灭了吗?”
“宋大人,我知晓你恨,可我们不恨吗?蛮子们和我们打了几十年,明明把他们打退了打残了,可不过几年,就犹如蝗虫过镜般袭来。我何家是第一代来了西北,死在战场上的儿郎不知多少,忠义堂里的牌匾也得占了两间屋。可那些蛮子们就如杀不尽似的,男丁去了,妇孺皆兵,不过几年,又成祸害。”
“特别是近些年,明明好似就差一步就能灭了蛮子们,结果,蛮子那却似乎跟长了眼似的,还越发壮大,立了国了。如此下去,西北怕将永远都陷于战火,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也都逃不开战死的宿命。”
“我不知晓那些官老爷有什么盘算,也不知晓皇帝老儿有什么锦囊妙计,可死的伤的都是我们西北兵卒,于他们自然无足轻重。可我们也是人,也想过太平日子,都道宁为盛世犬,不为乱世人,如此,我们武卒就用武卒的法子结束了这战事,还西北三十年的太平。”
“好狂妄的语气啊,那你倒是说说,几千武卒是怎么结束这多少代西北军都结束不了的战斗。就靠他们只一次从后包抄,即是端了这三十万大军又如何,在草原上,在王帐内,还有数不尽的大全人,难不成都杀尽了?”宋天周这也明白了,无外乎假意投敌,临时叛变,再来个包抄瓮中捉鳖。可都是沙场老将,想来呼邪翰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为何不能杀尽?”何屈这时却挺起身来,带着近乎悲怆的声音道:“大周一直自诩仁义之邦,对妇孺老弱都礼遇有加,可那些蛮子们杀起我们的妻子儿女何尝手软过,无辜百姓妇孺也惨死不知多少,他们杀得我们就杀不得吗?武卒们这次去就没打算再回来,以他们伍仟武卒杀尽草原之人,不过同归于尽罢了。”
何屈话一出,在场的人无不心惊。
原来,他们从没想过回头,从头到尾的目标就是草原深处那些蛮子们。这是要趁着大全精装主力尽出,伍仟武卒,加上何将军的亲卫,七八千最精锐的部队,以一当百的武士,去草原腹地杀尽百姓妇孺孩童,断了草原之后三十年的生机,此计实在太过毒辣,一时间,众人被惊失了声。
何屈瞧着屋内三位主位之人都变了脸色,却是嗤笑道:“怎么,我的官老爷们,想来你们定是觉得武卒们太过残忍,定下此计太过有伤人和吧。慈不掌兵,那些蛮子们视大周子民如草芥,我们如何不能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只可怜我大周的好儿郎们,一个个以身殉国,怕是死后还要背上叛国骂名,他们的亲眷还要遭受灭顶之灾,如此怕是要寒尽天下有志之士的心。”
宋璟城和宋璟洲沉默了,宋天周却是冷笑出声道:“对,你们都对,都对得起大义,可我祖父祖母难不成就该死,就该成了你们大义的炮灰,就该命丧西北,尸骨无存,想来你们依仗的不过是人性的道义,取信呼邪翰的方式有万种,凭什么要去牺牲我宋家人?想来,若不是怕我们泄愤杀了武卒亲眷,你们还要装聋作哑,你们看不得亲人去死,就送别人的亲人去死,真是好一个忠义啊。”
这个时候独眼龙的老汉开口道:“小公子,我知你心中愤恨,可一将功成万骨枯,何老将军早就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良机难得,他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八岁时,不过是去了一次后山,再回家,家中父母兄弟,就连三岁的妹妹,刚满月的侄儿都没了气息,全村三百二十号人全都被袭村的蛮子杀害了。只剩下我和他,我爹娘死的早,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命大,蛮子来的时候,给了一刀,毁了一只眼,活了下来。”
“丧亲之痛,想来你能感同身受,灭家之恨,何老将军何尝不是日夜不能忘。为此,他奋勇杀敌,不畏生死,年纪轻轻就已经做了将军。可越是官高位重才越明白,这西北军早已不是以前的西北军了。军中倾轧,根系缠绕,甚至有时,有些将领还有故意放了蛮子们一马。乌堡之事何老将军早已知晓,可没了这些蛀虫,那些权贵们再换一批走狗便是,不釜底抽薪,绝了西北之兵祸,那些人就总能依着着战争,挑起纷争,西北就永无宁日。”
“军中的那些蛀虫何老将军不是不知晓,不过放长线钓大鱼,是乘着这次机会一网打尽,永绝后患罢了。倒是宋大人,听闻你清正廉明,且敢不敢除了那朝中那些吃着西北军民血的权贵,还西北这些年枉死之魂一个公道。”
说着便拿出了一叠文书,这些都是何老将军这些年收集的证据,宋璟城接了过去,大概扫了一眼,矛头直指丁国公。
宋璟洲开口道:“想来今日之计不是一日之功,何起细这老匹夫怕是谋划了有些时日了吧。你们怎敢,用我父母之命做饵,想来是打量我宋家人没了血性是吧。他何起细若想要取信呼邪翰大可取我项上人头是也,我敬他是条汉子,害我父母之命,即是他有他的大义,也是我宋某不共戴天的仇人。”
肖老汉却红了眼眶道:“宋都督为子之心我们知晓,我家将军也明白万死难辞其疚,他说他会用蛮子的性命和自己的头颅给宋都督赔罪。此计确实是我家将军和林督抚早就有的打算,这些年朝廷鼓吹礼仪之邦,整日礼义廉耻,为了要那些许名声,倒是想诏安了大全,甚至还有大臣提议互通有无,开通边贸。他们居庙堂之高,却忘了问一句西北惨死在蛮子手上千千万万的冤魂愿不愿意让那些蛮子们踩在他们的骨血上安享太平?”
“丁国公几代人在西北扎下了根基,可惜后人却是个数典忘祖之辈,倒是打起了以战养战的主意。林督抚假意投诚,不敢轻举妄动,怕一个不慎,这些人就卖了国,把西北变成了大全的地盘。因此只能从长计议,明面上投靠效忠,私底下却收拢军权,又联合我家将军,从十年前就有了灭蛮之策。若不是宋督抚来接替了林督抚,原本是打算借宋都督用上一用的。”
怎么用,无外乎如宋家二老一般罢了。
宋天周早年在书房读书也和同窗们争辩过西北之局何破,他当时想的浅,倒是赞同以经济手段控制大全,通过高买低卖,让这些草原蛮子放下屠刀,变成牧民,用大周的精美器物养废那些草原权贵,不过几代,想来能吃饱喝足的蛮子也会被驯化成良民,再也没了狼性。不过,这样的操作一时半会是看不出成效的,变数也大。
因此,当初这轮辩论是各持己见,难得的是镇国公出身的赵淳安没附和宋天周,倒是丁国公的孙子丁世勋赞同了宋天周。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他还是太浅显了,若是再问他一次,他这次的回答先打杀再驯养,不把老虎的牙拔了,凶性难驯,如何能不伤人。
这般一想,好似也能理解何老将军此番的打算,若不是用他祖父母的命来开局,或许宋天周还能大赞一句忠义无双,舍生忘死是吾辈楷模。
现在隔着两条亲人的命,宋天周除了骂娘再也寻不出其他的话来说了。
他要杀敌他要灭蛮,他们去啊,他只要自己的祖父母活着啊,这样的英雄,宋天周觉得他做不起,不想做,也不配做。
宋璟洲听着也气笑了:“想来除了灭蛮之事,在你们老将军眼里,其他也都是蝼蚁,随他处置了吧。若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西北十数万军民都成了敌人的刀下之魂,到时候消息传来,屠城不过是转瞬之事。就如今,这消息怕不日也要传来,哀兵必胜,你觉得这城还有能守住的把握还有几分。”
“宋都督言重了,我家将军是知道都督的本事的,这户州城有宋都督在死守一个月是绰绰有余,再者还有宋小侯爷在,京中眼线不知多了多少,想来这几日京里那也得了消息,且林大人提前自会向圣上禀明一切,援军怕不日就要到了。我家将军说了,他尽了人事九分,剩下的就只能听天命。若是天命不在大周,那他也认了。”肖老汉不紧不慢的说道。
“这故事是很感人,你又如何证明你所言非虚,不是为了自保再使的疑兵之计?”宋天周看不得肖老汉那副大义凛然的样子,好似一切的牺牲在他眼中都无足轻重,理所应当似的,故意出言道。
事实上,心里是信了七八分的,毕竟,这样才能说通先前那些疑惑。转而想到宋玲意曾说过,当初有追兵追到了她,却故意放过才让她们侥幸逃过一劫。
那宋老夫人用来自刎的匕首也说得通了,想来是哪位“仁人义士”不忍两老受辱才给的吧。又或者更想的更坏些,万一宋家兄弟为了父母真不管不顾,那宋家二老即是不肯自尽,想来也会死于冷箭之下吧。
宋璟城让侍卫把几人带下去,和宋璟洲相对无言,这些消息给他们的冲击很大。特别是宋璟城以前学的都是明正之道,求的是个问心无愧,没曾想有生之年竟在他的治下出了一支屠杀妇孺孩童的悍兵,且出发的起点却是保家卫国,舍生忘死,以命博命,只为求西北,求大周的太平,何至于此,何至于此啊!
宋璟城既愧疚又伤心,隐隐中又有愤怒,恨自己的无能,恨这世道的艰难,更恨那些权贵贪婪,才又了今日之祸。
死守城门的第三日,就来了援军,出其不意的包抄了敌军后部,宋璟洲带兵出城迎战,呼邪翰也没想到会被前后夹击。来的不是旁人,正是出生镇国公府的赵显武,带了二十万兵马援助,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