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虞临所不知道的)陈矫跟刘氏的渊源:
出自《三国志·魏志·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裴注《魏氏春秋》曰:“矫,本刘氏子,出嗣舅氏,而婚于本族。徐宣每非之,庭议其阙。太祖惜矫才量,欲拥全之,乃下令曰:‘屯乱以来,风教凋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以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
*当然,这里并没有写清楚这个刘氏是不是广陵本土刘氏,也不清楚跟南阳刘氏是否有关系,文中默认有。
2.《三国志·魏志·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裴注《先贤行状》曰:“登,忠亮高爽,沈深有大略。少有扶世济民之志。博览载籍,雅有文艺,旧典文章,莫不贯综。”
还能找到刘表,刘备和许汜三人讨论陈登性格的内容(也是“陈登高卧”的由来):“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 “陈元龙, (湖)〔淮〕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 “许君论是非? ”表曰: “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备问汜: “君言豪,宁有事邪? ”汜曰: “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备曰: “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 “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关于陈登的风评还可以在陈矫的传里找到一些“使矫诣许。谓曰: “许下论议,待吾不足。足下相为观察,还以见诲。 ”矫还曰: “闻远近之论,颇谓明府骄而自矜。 ”登曰: “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亦焉足录哉!”登雅意如此,而深敬友矫。 ””
*陈登跟刘备是彼此欣赏的
3.南方所用刀耕火种法:
“国家想要充实北方和西北方边疆的人口,其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战略性的。但当汉代的百姓自己另择住处的时候,他们一般都是向南方迁徙,那里土地富足,在汉代大部分时间里还在实行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作。在市场体系落后的地区,农民会诉诸最后的手段,发动或者参与起义,试图以此改变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加以控制的社会-经济力量。”摘自《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美]许倬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p4
4.土壤质地:
详情可见《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美]许倬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p91-92的表格整理自《尚书·禹贡》,这里只摘取一部分内容
冀州:色白、土柔
兖州:色黑,肥沃
青州:色白,肥沃
徐州:色赤,黏性肥沃
扬州:潮湿,泥泞
荆州:潮湿,泥泞,土柔
“需要注意的是,土地最好的地区都是在雍州、徐州、青州和豫州,即沿着黄河从黄土高原一直延伸到低地平原的区域。土质级别最低的地区则分布在梁州、荆州和扬州(《长江流域),以及西南部山区。换句话说, 土地的等级是根据旱地农作的标准确定的,即很可能是以诸如黍这样只需要很少水分的作物的栽培作为标准。让人不解的是,税收等级与地的肥沃程度并不对应。税额最重的是冀州、豫州、荆州和青州。尽管奏汉时人口稠密的畿辅地区,即“禹贡”中的雍州,显然不在税额最重的地区之列,但税额最重的几个地区却都正是战国时期韩、赵、魏、齐、楚等几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所在地,在汉代也仍属于人口密集的地区。对赋税等级与人口密度之间的相互关联,大概可以作出两种解释。首先,在先秦时期的赋税收入中,人头税占有巨大的比重,其次,决定实际劳动生产率的不是土地的质量,而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而人口的多少反过来又关系到有多少劳动力可供投入。由于“禹贡”的原文只是说以各地的土地出产物作为征税的标准,并且对人头税丝毫未提,因此第二种解释似乎更可信一些。如果真是如此,那么“禹贡”的作者列出土质等级和税率,可能只是为了记录事实,而不是为了强调土地的质量。”
5..荀令十里香
曹操的谋臣、尚书令荀彧(163-212年)喜好用浓香熏衣, 外出做客时,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留有“荀令十里香”香方,见于《陈氏香谱》:
丁香半两强,檀香、甘松、零陵香各一两,生脑少许,茴香半钱弱(略炒),右为末,薄纸贴纱囊盛佩之。其茴香生则不香,过炒则焦气,多则药气,少则不类花香,须逐旋斟酌添用,使香气旖旎。
这是一个熏佩香方。丁香半两多一点,檀香、甘松、零陵香各一两,生脑少许,茴香比半钱少一点(事先略炒)。以上香料研磨成末,装在贴了薄纸的纱囊里,即可随身佩戴。茴香太生则不会发香,炒过火了则有焦气,量多则药气过重,量少则闻着不像花香,因此茴香必须根据情况随时斟酌着添用,才能使香气旖旎, 达到最好的效果。
荀彧爱香这件事并没有单独记载,而是借西晋名将刘弘之口道出。《艺文类聚》卷七十“香炉”引《襄阳记》:“刘季和□□香, 尝上厕还,过香炉上。主簿张坦曰:‘人名公作俗人,不虚也。’ 季和曰:‘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为我如何令君,而恶我爱好也?’坦曰:‘古有好妇人,患而捧心颦眉,见者皆以为好; 其邻丑妇法之,见者走。公便欲使下官通走耶?’季和大笑,以是知坦。”
刘季和这个人十分爱香,如厕后都要到香炉旁熏香。主簿张坦开他的玩笑,说:“大家都说您是个俗人,看来说的不假。” 刘季和说:“荀彧到了别人家,坐过的地方三日留香。我尚且没有荀彧那么爱香,为什么要否定我呢?”张坦回答:“古时有美貌妇人,生病时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见到她的人都觉得好看。 美妇人有个丑邻居,也学美妇人的作态,见到的人都赶紧离开。 您难道也想让我逃走吗?”刘季和听了大笑,通过这件事了解了张坦的为人。
不知为何,性本爱香的刘季和的事迹没能流传下来,经他口讲出的荀彧反倒被后世记住了。“荀令香”“令君香”可用来形容人的风流倜傥。南朝张正见《艳歌行》:“满酌胡姬酒,多烧荀令香。”唐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遥闻侍中佩,暗识令君香。”
内容摘自《中国香文化简史》p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