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关于钟繇在官渡时运输2000匹马的记录,出自《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余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 “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
2.关西为什么是关右而不是关左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了,但还是给不太了解这方面的读者标注一下)
东汉时期人们看地图是坐北朝南,左东右西的。所以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跟现代相反)。“关西” 地区位于函谷关或潼关以西,按照这种左右的划分方式,就被称为 “关右”。
同理还有江东,陇西=陇右
3.关于西州的定义:
在两汉时期,西州的内涵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所指区域扩大;其次是内涵重心转移。西汉时人以西州专指西南益州地区,例如,由于广汉郡群盗横恣,汉成帝册免丞相薛宣时说:“西州鬲绝,几不为郡。”汉成帝显然是在用西州指称广汉郡所在的西南地区。经历了汉武帝时期轰轰烈烈的西进运动,汉朝收复河套、开拓河西并设立郡县后,西州所指称的范围渐次扩及西北。到两汉之际,西州成为涵括西南和西北的实行郡县体制的大西部区域概念。 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另一个变化,即“西州”概念的内涵重心发生转移。在东汉时期,虽然“西州”有时仍被人们用来指称益州地区,但用之指代凉州、朔方等西北地区的用法后来居上,变得更为常见,甚至是当西南和西北同时出现时,西州被用来专指西北。1例如,东汉初光武帝以陇、蜀为忧,独谓来歙曰:“今西州未附,子阳称帝,道里阻远,诸将方务关东,思西州方略,未知所任,其谋若何?”2隗嚣控制着凉州,但是他首鼠两端,所以刘秀说“西州未附”;占据巴蜀的公孙述(字子阳)称帝自立,所以刘秀说“子阳称帝”。在这个语境中西北凉州和西南益州同时出现,但是此处的“西州”显然仅指凉州而言,光武所说的“西州方略”,是指对付隗嚣的策略,当平定隗嚣“得陇”之后,光武才得以“望蜀”。
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汉代的“西州”应该包括西南益州和西北凉州、朔方地区。
摘自《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作者薛小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1-2
4.“交浅而言深,是忠也” 出自《战国策·赵策四》。
5.诸葛亮的姻亲关系网应该大多数读者也知道,这里只简单列一下。本文里的诸葛亮才刚及冠,还未婚。
诸葛亮次姐嫁给了庞德公之子庞山民(提一嘴庞统是庞德公从子);蒯祺则是诸葛亮长姐的丈夫,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与刘表(后妻蔡夫人)是连襟,也就是说诸葛亮妻子黄月英是刘表的姨侄女。
6.雒阳洛阳的事绝大多数读者应该都知道了,这里直接用了《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作者成长,现代出版社p4的解释
“东汉奉行“五德终始说”,汉光帝定都洛阳后,以汉为火德,火忌水,改洛阳为雒阳。曹丕代汉称寺。 而魏行次为土。“土,水之牡也,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故除佳加‘水’,变‘雒’为‘洛’。”(《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略》) 因此严格来说,“洛阳”在汉末灵帝、献帝时期应作“雒阳”。”
7.沮、溺之等俦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桀溺为隐士名
8.博弈(围棋)投茕(六博)
西汉初期,围棋还仅有十五道,而到了东汉时就增加到了十七道,甚至到隋代时已发展到十九道。围棋棋谱纵横相间,表面看来似乎平常,其实际的围棋行围之法却变化百出,个中的布阵排列技法也是复杂多变。若要从容应对各种棋局,实非一日之功。东汉河北望都出土的围棋棋局石刻,清晰地复原了当时的棋局图谱。 《文选·博弈论》李注引《艺经》记载:“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见,汉代围棋的基本样式与今日之围棋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在皇宫或民间,围棋都被看作是具有提高智能作用的一项竞技运动。
汉代六博中不独用箸投局,也有投茕的。茕相当于后来所用的骰子,投掷落地后则回转翻动。《说文解字·凡部》解释“茕” 字说:“茕,回疾也。”是说茕落地后回转的速度极快。实际上秦代是最先有茕的,而到了汉代,则对茕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孙机先生说:“汉代的茕皆为十八面体,其中十六面上刻一至十六的数字,另在相对的两面上刻‘骄’‘妻畏(生僻字)’二字。”骄应指骄棋, 亦即枭棋;而与此相对的,却是指不利的棋步。”在汉代马王堆汉墓和江陵凤凰山汉墓中都有博茕出土。《颜氏家训·杂艺篇》 说:“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可见所说的茕与箸,其概念是一致的,稍有不同处是博局的大小不同、规模不一而已,如同书又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六博的器具有些在当时是很讲究的,马融《樗蒲赋》说:“枰则素旃紫罽,出乎西邻,缘以绩绣,铁以绮文。”(《艺文类聚》卷七四引)局枰上铺有考究的毛织物、也有铺席的,织绣品也用来作装饰之用。
以上内容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 p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