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们快看我的角色卡,配角的也全齐活了!都是MHS上找的千篁曳太太画的呜呜呜呜我觉得实在太可爱了
注释:
1.崔钧=崔州平:
《三国志·蜀志五·诸葛亮传》裴注“按《崔氏谱》 :州平,太尉烈子,均之弟也。”
崔州平,名钧。其父崔烈,本为幽州的名士,后来用五百万钱换得担任三公之一的司徒,崔钧因而批评父亲带有“铜臭”,令天下人士失望。
另注一下他跟曹操的一点点间接关联《资治通鉴·孝灵帝纪第八》“十一月,太尉崔烈罢,大司农曹嵩为太尉。”
2.貉子:中原人士对江东人的歧视语
“关羽的责骂之词:“貉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所谓“貉子”,这是中原人轻视江东人的侮辱性的语言。《魏书·僭晋司马叙传》说:“中原冠带呼江东之人皆为‘貉子’,若狐貉类云。”即是说,在中原人士的眼里,江东人是不齿于人类的。《世说新语·感溺》也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孙权的后代孙秀降晋之后,取中原人为妻,其妻曾骂孙秀为“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复入”。说明这种侮辱性的语言,即使在夫妻之间也可以引起“不平”(愤慨不满)。” 摘自《论三国人物》作者方诗铭,北京出版社,p331
3.虞诩的事迹见《资治通鉴》,这里只列2件比较代表性的事迹
“以虞诩为朝歌长,讨县境群盗,平之。邓骘以前议恶虞诩,欲以法中之。会朝歌贼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之,诩笑曰: “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无以别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始到,谒河内太守马稜。稜曰: “君儒者,当谋谟庙堂,乃在朝歌,甚为君忧之。 ”诩曰: “此贼犬羊相聚,以求温饱耳,愿明府不以为忧。 ”稜曰: “何以言之? ”诩曰: “朝歌背太行,临黄河,去敖仓不过百里,而青、冀之民流亡万数,贼不知开仓招众,劫库兵,守成皋,断天下右臂,此不足忧也。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及到官,设三科以募壮士,掾史以下各举所知,攻劫者为上,伤人偷盗者次之,不事家业者为下,收得百余人。贳其罪,使入贼中,诱令劫掠。乃伏兵以待之,杀数百人。又潜遣贫人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其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贼由是骇散,县境皆平。”
“盛夏拘系无辜,为吏民患” 。诩上书自讼曰: “法禁者,俗之堤防;刑罚者,民之衔辔。今州曰任郡,郡曰任县,更相委远,百姓怨穷。以苟容为贤,尽节为愚。臣所发举,臧罪非一。三府恐为臣所奏,遂加诬罪。臣将从史鱼死,即以尸谏耳!”又案中常侍张防,屡寝不报。诩不胜愤,乃自系廷尉,奏言曰: “昔樊丰几亡社稷,今张防复弄威柄。臣不忍与防同朝,谨自系以闻。 ”书奏,坐论输左校。二日之中,传考四狱。浮阳侯孙程等乞见,曰: “陛下始与臣等造事之时,常疾奸臣,知其倾国。今者即位而复自为,何以非先帝乎?虞诩尽忠,更被拘系,张防臧罪明正,反构忠良。今客星守羽林,其占宫中有奸臣。宜急收防送狱,以塞天变。 ”时防在帝后,程叱防下殿,奏曰: “陛下急收防,无令从阿母求请。 ”于是防坐徙边,即赦出诩。程复上疏云诩有功,语甚激切。帝感寤,征拜议郎,数日迁仆射。”
4.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论语·先进》: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4.钹
东汉时期,在四川一带地区还曾使用过大弯镰,当时被称作钹,是用来割草的工具。《六韬·农器篇》记载:“春钹草棘。”《说文解字·金部》 说:“钱,两刃,有木柄,可以刈草。”都是讲钹的使用。摘自《秦汉社会日常生活》作者王凯旋,中国工人出版社 p193
5.弹棋:
出自曹丕的《与吴质书》:“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 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玩法的解释:“弹棋:古代一种桌面娱乐游戏,起源于西汉。据葛洪《西京杂记》, 汉成帝时,臣子担心蹦鞠运动量太大伤身,于是献上了弹棋替代。据载,弹棋的玩法是,两人对局,黑白棋子各六枚,一方用手指弹棋子击打对方棋子,至曹丕时甚至发展到用手巾拂拭击子。弹棋在文人之间非常流行。”《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作者成长,现代出版社p126-127
6.夯土墙:
“两汉时期北方因气候相对干燥,温度适宜,其聚落的建筑形式一般为是用砖砌或用土夯筑房基,房屋墙体以夯土墙为主,屋顶由檩木、瓦(或草)结合而成,墙体和梁柱共同支撑屋顶,房屋结构大多是平地而起的土木结构。如从辽阳三道壕遗址中可看到居址中房屋的黄土墙基,部分墙基还有柱础石三杨庄遗址本身被黄河洪水携来的泥沙所覆盖,因而保存较为完好,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屋倒塌后的砖砌墙基、夯土墙以及筒、板瓦扣合的屋顶。与北方不同,受潮湿多雨气候影响,两汉时期其南方地区的居室形式多为干栏式,如在湖南里耶古城内发现多处干栏式建筑遗存。岭南地区还出土了汉代的干栏式建筑陶模型明器,其屋顶为悬山瓦顶,上面的房屋用以住人,下面用作猪圈。由此可见,因气候、地理条件的不同,古人顺应自然环境所创造的聚落景观也各不相
同。”
“汉代,乡村聚落的围墙大多是用夯土构筑的(在北部和西北边境地区根据其自然条件也有用石垒砌的城墙,但数量很少,不具有代表意义)。虽然砖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但在西汉主要用来修建陵墓、宫殿和宗庙,到东汉后期,城墙建筑才开始以砖为材料。即便是在汉末,砖应该也不太可能被广泛地用作构筑农民居住地的围墙。在这种背景下,用夯土建造的围墙,若不经常进行维护,无疑容易遭受风蚀雨侵、地震及战乱等对它的破坏。《睡虎地墓竹简·徭律》中有刑徒为邑中修墙,要保证一年内不坏。有的墙土质疏恶,禁不起雨水冲刷,有的墙一次毁坏“过三堵以上”,若是夏天坏了,暂时不要补修,到秋天无雨时再修;《秦律杂抄》讲戍者筑城郭或补城,也要保证一年不坏,否则主管官吏要受处罚。在汉代,暴风雨或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官寺民舍、城郭破坏比较大,如《汉书·五行志》载:“元帝永光五年夏及秋,大水。颍川、汝南、淮阳、庐江雨,坏乡聚民舍,及水流杀人……成帝建始三年夏,大水,三辅霖雨三十余日,郡国十九雨,山谷水出,凡杀四千余人。坏官寺民舍八万三千余所。””
摘自 郑州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两汉农民生活》作者陈冬仿,p34,p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