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李显回京 ...

  •   武周圣历元年,也是西元698年春天,武则天宣称李显有病,需要到洛阳治疗,就派遣职方员外郎徐彦伯秘密召回李显及他的家眷。李显终于结束了流放的生活,回到洛阳。他能够回京,主要是由于武则天询问名臣狄仁杰对于立储的看法,接纳了狄仁杰的一番诤言。

      狄仁杰分析道:“太宗皇帝栉风沐雨,亲冒刀枪箭镞,平定天下;高宗将二子托付皇上,皇上若传位他族,有违天意。况且姑侄与母子谁亲?皇上立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享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祭祀姑姑于太庙。”

      这番话与李昭德七八年前的谏言非常类似。武则天颇以为然 ,深深点头。接着,武则天又问:“朕梦见鹦鹉两翼折断,是何征兆?”

      狄仁杰借题发挥:“武是皇上的姓,两翼则代表两个儿子。皇上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飞。”

      这番话提醒了武则天她有两个儿子,使她想起已经很久没见到李显了。她毕竟是一位母亲,对亲生儿子不可能记恨一辈子。她对李显怒气已消,就决定让他回来。

      李旦得知三哥回京,心中百味杂陈。他一方面为三哥高兴,另一方面却不明白母皇此举用意何在?此时,李旦虽然因为男性功能失调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而很少与豆卢惜同房,但还是把豆卢惜当作知心伴侣。有心事,他自然会找豆卢惜去他的书房,屏退所有的下人,然后低声对豆卢惜倾诉。

      豆卢惜建议道:“母皇这么做,不管只是想念三哥,召他回来陪伴而已,或者打算重用三哥,皇嗣爷都最好表态要让位给三哥。”

      “为什么?” 李旦满怀不解问道:“我倒不恋栈这个皇嗣之位,只是我这个皇嗣,当得很辛苦,等于是被软禁在东宫之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何必害三哥来受这种罪呢?”

      “如果母皇接受了皇嗣爷的谦让,真的改立三哥为储君,就表示母皇决心传位给李唐子孙了,她老人家也就不必过于防范三哥。” 豆卢惜推论道:“母皇这些年如此提防皇嗣爷,无非是因为,她老人家唯恐皇嗣爷联合朝臣,把皇位抢回去。事实上,皇嗣爷是兄弟之中最顺从母皇的一个,母皇却还是放不下心。因此,母皇若是一心牢牢抓着大权不放,她不会答应皇嗣爷让位。”

      “可是,若母皇并不想要我让位,我提出来,岂不是违逆了她老人家的心意?” 李旦犹疑问道。

      豆卢惜看他那付紧张兮兮的样子,内心不免暗叹他实在太怕母皇了!难怪那个毛病治不好!自从李旦坦承他那场大病之后雄风不再,博览群籍的豆卢惜暗自查遍了医书,发现男人那方面很受心态的影响。母皇给李旦的压力太大了,加上安金藏勇敢挺身而出保护李旦,更加对比出李旦的软弱,于是,他心理上的无能为力就转移到生理上了!

      尽管豆卢惜内心为此深感幽怨,她尽量维持着表面的淡定,委婉答道:“皇嗣爷无须过虑!皇嗣爷也知道,母皇一向会放过没有野心之人。她老人家五年前放过了我与王良媛,就是明证。皇嗣爷若表现出孔融让梨的谦逊态度,无论母皇答不答应,对皇嗣爷都是有利无弊。”

      “你说得很有道理!”李旦点头表示赞同:“好!我会这么做!”

      当李旦上表请求改立庐陵王为储,武则天立刻召见他,问他因由。

      李旦谨慎答道:“回母皇,人伦纲常本来就讲究长幼有序,何况三哥能力远胜于儿臣,儿臣理应让贤!”

      “嗯!”武则天点了点头,沉吟道:“这话倒是不错,你三哥虽然能力不算很强,却至少比你能幹。不过,你比他听话!你们两个,谁更适合当母皇的传人,母皇还要多考虑一阵子!”

      接下来将近半年时间,武则天每天都在衡量选李显或选李旦的利弊。基本上她看得出来,不管他们兄弟俩哪一个重新登基,都会恢复李唐的国号。这一点她已经认了。她既然决定了传位给儿子,就得接受武周皇朝将成为史书上的昙花一现。她只能设法为自己争取较高的历史定位。这是她考量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她当然也要确保,继承人会乖乖等到她寿终正寝那一天。

      若选李显,武则天最担心的是,万一李显急着要上位?若选李旦,她则唯恐李旦记恨母皇杀了他四名妻妾,也记恨武承嗣一再图谋夺嫡,将来继位之后会报复武家,甚至可能贬低母皇身后的评价,或剥夺母皇身后在太庙中的地位。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武则天想来想去,最后认为比起李旦会要报仇雪恨的必然性,李显逼宫篡位的可能性比较低。毕竟,李显曾经试过对抗母亲一次,而他失败了,未必敢试第二次吧!

      于是,这一年秋天,武则天宣布改立李显为皇太子。

      当时,一向深谋远虑的武则天完全意想不到,她这一次会失算。李显表现得很恭顺。他被重立为太子之后,尽管一直图谋储位的武承嗣不知为何忽然暴卒,等于让他少了一大威胁,但他还是极力讨好母皇,并因此决定与武氏家族联姻。他先把第七个女儿永泰郡主嫁给了武承嗣魏王之位的继承人武延基,又把最小的女儿安乐郡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位侄孙,也就是梁王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安乐郡主婚后才六个月,就生下了一个儿子。皇亲国戚们都在背后窃窃私语,流传安乐郡主婚前曾与武承训私通,未婚先孕。

      这时候,李旦早已降回了相王之位。当李旦全家从东宫迁回相王府时,李旦自然而然想起曾随他从相王府搬去东宫,却魂断嘉豫殿的四名妻妾。他难免唏嘘不已...

      母皇到底是用什么方式杀害了她们四人?又把她们葬在何处?五年多以来,李旦一直想知道,却从来不敢问。他怀念她们四人,特别记得,刘王妃曾经如何把相王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因而格外感伤。同时,他晓得豆卢惜没有刘王妃那么擅长处理日常琐事,但他心想:既然过去五年多,惜惜等于是有实无名的正妃,何不干脆使她名符其实?

      于是,李旦提出了想要册封豆卢惜为相王妃,并且解释道:“这五年多以来,我从不曾提议把你升为皇嗣妃,只是因为我身为皇嗣的时候,母皇盯得太紧,我怕请求母皇晋封你,反而会害了你!可是现在,母皇总算放松了对我们一家的管制,我可以放心把你扶正了。”

      豆卢惜听了,先是一怔,接着婉拒道:“王爷的心意,妾身很感激!只不过,刘王妃含冤而去,最好还是空着她的位置,以示尊重。”

      “为什么?惜惜,难道你不想当正妃?”李旦讶然问道。

      “相王妃或孺人,不过是名称不同,实质上,我在相王府的生活都是一样。何必一定要晋升相王妃呢?”豆卢惜坦白答道:“何况,以我对刘王妃的了解,她若是泉下有知,想必会希望王爷保留她的位置,那么她才会觉得虽死犹生。假如我在她蒙冤而逝之后,占了她的地位,她在冥冥之中,恐怕会心有不甘!”

      李旦听了,不由得感叹道:“你说得没错,她为我蒙冤而去,我却从不曾为她伸冤!看来,唯有把她的正妃位置空着,将来才有面目见她于地下。只不过,这些年你跟着我在东宫被软禁,担惊受怕,若不晋升你为正妃,我真不知还能怎么补偿你...”

      “王爷别这么说!” 豆卢惜淡淡一笑,劝慰道:“既然嫁给了王爷,本来就该患难与共,不用谈什么补偿。”

      豆卢惜外表的平静使李旦看不出来,她的内心在呐喊:你若真要补偿我,就拿出一些男子气概来!别再依赖那种药物了!

      此时豆卢惜最渴望的,莫过于李旦重新燃起新婚时期、柳涟怀孕时期,以及四名妻妾刚被母皇扣押那段时日,对她那种无比积极的热情。然而,她看得出来,李旦做不到。于是,她宁愿不提。

      李旦这一年虚岁三十七,还不到黄帝内经所谓男人五八四十,开始走下坡的阶段,但多年的精神压力使他越来越萎靡。他的背脊已经有点驼,两鬓斑白,显出了早衰的中年迹象。

      相对而言,足岁比他大半岁的豆卢惜一点也不像过了女人的五七三十五关卡。黄帝内经形容的“面始焦、发始堕”丝毫没有反映到她身上。她的肤色依然白净,发髻也依然浓黑。疏落有致的刘海挡住了额头上浅浅的两条抬头纹,而无法遮掩的眼睛周围虽有少许轻微的细纹,却丝毫不减眼神的清灵。那种由于保持着纯真的初心,诚于中而形于外的灵气特别显年轻,使她看起来大致上十年不变,似乎距离中年还很遥远,还像是风华正茂的少妇。

      在李旦心目中,豆卢惜依旧是最美的牡丹,只遗憾他自己变得无力浇灌。每次豆卢惜鼓励他抛开药物,反而使他心慌,越发振作不起来。

      回到相王府之后,李旦尽管重获自由,心灵却并未得到解脱。基于力不从心的挫折感,他还是像在东宫的最后四五年那样,尽量少去豆卢惜的卧房过夜。曾经恩爱的两人,就这样越来越疏远...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2章 李显回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