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小卡片】
先秦女子命名法:在两周的传统中,女子一般号在前,族姓在后,不称私名。举几个栗子:文姜(自己谥号+族姓)、齐姜(母国+族姓)、息妫(夫国+族姓)、宋伯姬(夫国+排行+族姓)、怀嬴(前夫谥号+族姓),穆姬(夫谥+族姓)、杨姞(母国+族姓)、周王姬(周天子号+族姓)等,总之不管你前面挂什么称号,总是要以族姓结尾,这就是周人实行的同姓不婚制的基础。当然周初应该没有这么成体系的命名法,诗经里的周先妣也并不都是这样命名的。
以及,虽然文献中只记载了夫人们的号,但在出土青铜器铭文上浇铸的是私名,她们都有自己的名字。
在商朝,又是另一种称法,商王的配偶一般称为妇某,政治体系中也有多妇(类似于后来周的外命妇)。根据其来自的地方不同,加个女字旁即是称号,比如知名度很高的武丁王后妇好(大概是子方或多子族)、妇妌(来自井方),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一批母族为她铸造的媵器,上面就铸有妇好的私名——巧(铭文并不是这个字、但发音和含义都等同于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