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早知道带暖宝宝了 ...
-
那年冬天,她们接了部公益短片,主题是“守护”。拍摄地选在西北的小村庄,寒风卷着沙砾,拍外景时,姜晚的手冻得连剧本都捏不住。
顾清歌把她的手揣进自己怀里焐着,眉头皱得很紧:“早知道带暖手宝了。”
“带了也没用,”姜晚笑,抽回手搓了搓,“你看孩子们,穿着单鞋在雪地里跑,比我们耐寒多了。”
短片里,她们演一对支教老师,顾清歌教数学,姜晚教语文。有场给孩子读诗的戏,姜晚念到“愿世间永乐,天下长安”时,镜头扫过窗外——孩子们正在堆雪人,鼻尖冻得通红,笑声却比炉火还暖。
收工后,顾清歌把带来的围巾和手套分给孩子们,姜晚则蹲在雪地里,教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写字。小姑娘握着铅笔,在雪地上歪歪扭扭写“长安”二字,忽然抬头问:“老师,长安是不是有很多好吃的?”
姜晚笑,刚要说话,就见顾清歌拎着袋糖果走过来,蹲在她们身边:“有,有桂花糕,有糖葫芦,等你们长大了,老师带你们去看真正的长安。”
小姑娘似懂非懂地点头,把写着“长安”的雪地当成宝贝,不让别的小朋友踩。姜晚看着她认真的模样,忽然想起《大唐攻略》里,上官婉儿给李三娘写的信里,也画过这样一片雪地,旁边写着“待你归来,共赏长安雪”。
短片杀青那天,村里的老人给她们送了双布鞋,针脚密密实实,鞋底纳着“平安”二字。“这布是自家种的棉花纺的,”老人笑得满脸皱纹,“穿上它,走再远的路都稳当。”
姜晚把布鞋放进包里,指尖触到粗糙的布面,忽然想起顾清歌在古镇学做的蚕茧,想起《凤帷春深》里阿晚给萧彻缝的护膝——原来那些笨拙的、朴素的牵挂,从来都不分古今。
回去的火车上,姜晚靠在窗边看雪景,顾清歌在旁边翻粉丝寄来的信。有封信里夹着张画,是个小姑娘画的:两个牵手的人影,背景是桃花和宫殿,旁边写着“姜老师和顾老师,就像长安的春天”。
“你看,”顾清歌把画递过来,眼底的笑意温柔,“孩子们都懂。”
姜晚把画夹进那本旧相册,正好夹在《大唐攻略》的重聚照片旁边。她忽然发现,相册的最后几页,已经渐渐被现代的照片填满:古镇的蚕茧、慈善晚会的钥匙、西北村庄的雪地……每一页都带着温度,像在续写那句“世间永乐,天下长安”。
春节时,她们把短片里的孩子们接到了城里。带他们去看了《大唐攻略》的展览,当孩子们看到李三娘的盔甲和上官婉儿的笔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有个孩子指着展墙上“愿世间永乐,天下长安”的题词,拉着姜晚的手问:“老师,这是不是说,大家都要好好的?”
姜晚蹲下来,笑着点头:“是,就像现在这样,我们在一起,就很好。”
顾清歌站在不远处看着,手里拿着刚买的糖葫芦,阳光落在她身上,像《少女的星光》里舞台上的光,温暖而明亮。她忽然朝姜晚挥了挥手,眼底的笑意和很多年前在巴黎晨光里的模样,渐渐重合。
后来,那部公益短片得了奖。颁奖典礼上,她们没有说太多华丽的词藻,只把孩子们写的信念了一段。当念到“谢谢老师让我们知道,长安不止在故事里,也在身边”时,台下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姜晚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忽然轻声说:“顾清歌,我好像真的懂了‘天下长安’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
“是厨房飘出的饭香,是孩子们的笑声,是旧相册里越来越厚的照片,”姜晚转头看她,眼里的光比星光还亮,“是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顾清歌笑着握紧她的手,指尖蹭过她无名指上的戒指。车窗外的灯笼连成一片暖红,像极了她们演过的所有故事里,最温柔的背景。
而她们的余生,还在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永乐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