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
-
众人七嘴八舌,王主任看着这个情况也算是有了一个反应。
乡亲们都对修建学校非常的乐意。
只是其中不乏有些个别的声音。
有人说:“小学修建了,中学是不是也要建一个,我家娃今年都十岁了,现在情况稍微好了一点,我刚把他五珠县那边读书,我也不想他来来回回的跑呀。”
“对呀对呀,以后孩子们长大了还是要读初中的,不过娃长大了到时候也能吃苦,一周回来一次也不是不可以。”
王主任其实自然也是想到了建中学的事情,只是中学比小学更难建。
而且他也没有打算一直在这里待下去。
所以他不说话。
但是也是有了这么一个打算。
于是修建小学的事情就这么安排下来了。
众人去找泥瓦匠的找泥瓦匠,去拉沙石土的去拉沙石土。
有的人用肩挑背扛,也能扛来一袋袋沙石土。
只是这木材……
王主任没法,只能向上级打报告,上级要他们就地取材。
到时候做课桌做房梁的木材倒是也有了。
一听可以砍树给娃娃们修建小学。
众人都睁大了眼睛。
其实砍树这事儿吧。
几年也没有一次,因为大家住的都是泥瓦房,冬天保暖夏天纳凉。
而且泥瓦房只要不出什么大的问题,管个二三十年都没事儿的。
但是建小学,王主任说还是最好用砖瓦房。
娃娃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教室一定要舒心又安全。
于是大伙儿将材料都准备好了,就等王主任所说的施工队来。
王主任还让农场的几个生产小组的人都停下来赶农活,都去建小学的地方,好好帮忙。
惠河也在内,她主要是给建房子的人做饭和递茶水。
其实一开始还轮不到惠河的。
因为食堂里面的大娘和掌勺的大叔也在食堂里面做了好几十年的饭。
他们特别了解,哪有什么口味可以将就,只要能吃饱就行了。
农场里里面的人不说话。
可是施工队的工程师来了,吃了这里的饭菜,一两天还好说,可是四五天之后,也渐渐有了意见。
但是他们也不明说,只是说他们口味和这里的人不太一样。
所以吃起来也不习惯,然后指挥着乡亲们干活的时候,速度也都慢了一些。
张忆香见这些城里来的施工队如此怠慢,忍不住私下和张银白说:“我看这些人哪里是不习惯口味,分明就是不好说食堂里面的大妈大爷盐放的太少了,油水也少,偏偏咱们农场今年猪没有喂大,王主任这人清贫惯了,也不知道给这些施工队的人加点餐。”
然而张银白又把这件事情给别人说了,然后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王主任的耳朵里面。
王主任有些气,他之前又不是没有给施工队的人红包。
那是开工红包,之后还要算工资的。
然而这些人居然说食堂的饭不好吃。
其实王主任也觉得不好吃。
但是都是过苦日子过惯了的。
他要是贸然去食堂里面对掌勺的大爷说,大爷,你今天盐能不能放多一点,现在我们这里不缺盐了,刚发现了一个盐泉。
以后他们产的盐都会事先供给我们农场。
但是他不能说这话,否则到时候大爷和大娘听见这话了,肯定又要说他嫌弃他们。
说萧主任才走,他就想要革了他们的职位。
王主任愁呀。
他只好装作没有听见这些人说的这些话。
反正能够吃饱就行。
他想着得去找几个老师说说让他们推荐几个学生,到时候学校修好了,找几个大学或者是高中的学生,让他们来帮忙上课。
结果一去李良奥他们住的地方。
结果就看见李良奥他们就着食堂里面的馒头,然后用筷子从盆里面夹出一筷子笋干。
那笋干在水里面和辣椒泡过,一出盆就显得漂亮又可口。
王主任只好笑着说:“没想到你们当老师的,吃的东西也新奇呀,你们怎么不吃食堂里面做的菜呀。”
乔嘉音只好回答:“王主任,实不相瞒,食堂里面的菜太难吃了,但是我们又不想要浪费,于是打算先把肚子用馒头和笋干垫饱了,再把这些吃了。”
这只是她自己的说法。
等到王主任走了之后,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处理那些食堂里面的剩菜剩饭。
估计可能会放到潲水桶里,到时候喂猪的乡亲们来收潲水然后拿去喂猪。
“你们这么吃可不行,简直就是委屈你们了。”
王主任觉得他突然在这件事情上有很多责任。
食堂里面也的确要整治一下了。
但是他也馋呀。
冬笋多好吃呀。
他就问了乔嘉音这冬笋到底怎么做,赶明儿让食堂里面的大叔也做一份儿给大家解解馋。
乔嘉音只好据实相告:“这菜是张惠河同志教我做的,她会做很多菜,我就是太忙了,不然天天就想要找她学做菜呢,王主任,你怎么就让惠河同志在养猪队养猪呢,她那么好的手艺。”
王主任明白了这事情的经过之后,倒是没有想到张惠河居然在做菜方面有这样大的能耐。
只是之前张惠河是在农场改造,食堂里面的事情她自然是不能插手的。要是遇到一个对农场有怨言的。
一狠下心来直接给饭菜里面下东西。
轻则拉肚子,重则丧命。
王主任虽然有心将惠河会做饭的事情记了下来。
但是也没有多说,他主要是和这些老师们商量一下,给娃找小学老师。
李良奥一听,只好放下筷子:“国家才恢复高考没多久,你想要找老师的话,知青留不住,你们农场有老三届的人吗,先让他们顶着,等到第一批学生去上大学之后,或者是高中的学生毕业之后,你可以向上级打报告,上级也会给你们学校分配老师的。”
两人也说了许多。
关键是现在王主任又不敢拦他们了。
其实他一开始就没有把老师的人选放在知青身上。
但是农场里面之前上过学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他就想呀想。
突然想到,还真有两个人可以胜任。
许万助不是有一个儿子吗,他继女也有一个儿子。
一个叫做许立人,一个叫做张江。
这两个人,不行,说不定他们也在准备高考,要考大学。
但是去找许万助的时候,他还是提了一嘴这事儿。
让许万助的儿子或者是孙子在农场当老师,其实也是非常敬重许万助才这样说的。
许万助也很高兴,但是婉拒了王主任的意思。说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是要考大学的。
这时候越丝丝早就在门外听着呢。
一听农场要建小学,还要招老师。
等王主任拜别许万助然后出来的时候,她拦住了王主任:“王主任,你看我,我能当老师不?我可是在国外上过大学的。”
王主任看了看越丝丝的两个才几岁的孩子,忍不住为她考虑:“你学历是可以,就是你平时要带两个娃,也没时间去上课吧。”
越丝丝一听有戏,哪里能够放过这机会:“我有课的时候就让我大儿子帮忙带两个小的。”
“那你大儿子不学习吗?”他说的是考大学。
“他,不考,就在家里给我做农活。”
“……”
越丝丝这也太明显了吧。
简直就是看重小的轻贱大的。
但是这是越丝丝自己的事情,王主任也不好说什么。
再加上现在老师的确难找,于是王主任就让越丝丝先顶上,说到时候学校建好了之后就让越丝丝来上课。
越丝丝当然高兴。
反正现在许万助也不让她插手生意上的事情。
她虽然现在身上有点钱,但是张双生这人扶不上来台面。
想要拿钱去做生意的话,还得再等几年。
等到国家完全改革开放的时候,到时候娃也大了,自己再请几个帮工,到时候就带着张双生还有张江一起去沿海做生意。
至于当老师,越丝丝可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尽心尽力。
她只是到时候能够有理由名正言顺的去农场接近惠河,顺便看看惠河有多惨而已。
她当老师,惠河是喂猪的。
这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越丝丝想着想着也乐意了,这时候屋里的娃哭了起来,越丝丝当即不高兴了,大声喊:“张江,快去抱你弟弟,他饿了要吃饭。”
在厨房烧火的张江连忙跑到屋子里去抱娃。
越丝丝见张江如此听话,就知道张江还是前世那个包子。
王主任这边解决了老师的事情。
但是也只是一个,老师要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
虽然有李良奥说到时候上级会给他们分配老师的。
但是还得等上个三四年,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于是王主任又向乡亲们打听他们大垭口农场附近以前有没有哪些教书先生。
他到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去请。
等把这些事情都做完之后,向升这边,农具部的人说他们正在想要不要引进新的播种机和收割机,毕竟农场实在是太大了,总感觉倒时候种这么大片大片的玉米,倒时候收割也是问题。
玉米种子一个一个的放,浪费时间,还要等玉米苗长大之后才能种到地里,然后收割的时候,天气又热又闷。
大家虽然都能够吃苦,但是也不想要人受这罪。
然而王主任听见大家这么说了之后,却沉默了。
播种机和收割机都是要用电的。
他还得去向上级申请拉电线和通电。
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去申请建小学这么容易了。
其他的农场或者是生产大队,说不定都是想要去申请通电通水呢。
不过王主任不着急,萧主任写信和他说,国家已经决定对外开放,倒时候基础设施肯定会上来。
他们先苦一苦,把孩子们的教育抓上去,倒时候有了人才回来,农场的发展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