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A面 ...
-
在打印东西的时候,会突然生出一股猛烈的冲动:要是我现在踹上机器一脚,会怎么样?
堪堪忍住了。
在人群中的时候,会突然想,我要是现在突然疯掉一样大吼大叫,会怎么样?
从没有实施过。
在路过一个大桥的时候,会突然想,要是现在从这里跳下去会怎么样?
不是想死,只是单纯的想做类似如此脱轨的举动。
也许,只是想要引人注意而已。
哗众取宠的举动,脱轨的举动,都是为了获得他人关注,想要别人知晓自己内心疯狂的方法。
但现实却是被他人稍一深入试探,便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害怕别人的接近,却也如此渴望着别人的关注。
渴望付出,渴望脱轨,又无法承受付出与脱轨的代价。
挣扎又矛盾。
迄今为止的人生,全部都是中规中矩的混在人群中活着,特立独行这个词总是离我非常遥远,一直走在我自己的既定轨道里,从不脱轨,偶有发疯,也一定是在一个安全的区域,周围一定有很多人包裹着的。
尽管这个世界总是会有一些不那么友善的信息爆出,让我对人群感到恐惧,但是,我想,被人群抛弃才是我最为恐惧的东西。
朋友向我提起她,讲到她家庭条件不好,却很努力的考上了一个很好的大学,很好就业的专业,但她却不走寻常路地爱上了旅游,平时无事就背着包出去旅行,踩点,再写写公众号,最后将旅游这件事做成了事业,毕业后就已经小有规模。
实在是一个敢拼敢闯,十分励志的人物。
朋友说:我当时坐在她身边,都不敢看她。
人,或者说,那个年纪的人,似乎都存着一点逆反的心思,别人越是夸,自己就越是不屑。
听朋友这么一夸,我对她反而越发嗤之以鼻。
但,不屑是一回事,却又忍不住还是将她这么个与我截然相反的人放在心上了。
我也悄悄关注了她经营的那个公众号。
我看她去这里那里旅行,分享美美的照片和路上的见闻以及一些人生感悟。
不知不觉间,我似乎也成了她的忠实粉丝。
这几年,一旦提及粉丝这个词汇,似乎就容易联想到疯狂这个字眼。
现实的生活平常又克制,容不得人有半点发疯。
不敢发疯,却也极易陷入疯狂。
不知道别人追星是不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至少我是因为,当大家都在人潮中发疯的时候,就不会显得自己的发疯有多么出众,那真是一个极好的隐藏与释放的方法。
我似乎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亲眼见着她。
那次是一个突发情况,好几个团拼到了一起,她是为了救场来的,而我好巧不巧报了那天的团。
实在是十分有缘,我要是早一天,或者晚一天出发,带团的人都不会是她。
你知不知道,在见你之前,我偷偷喜欢你讨厌你了多久?
在见到她本人后,我才发现,不一样,完全不一样,个子没有想象的高,皮肤没照片上的好,声音也没我臆想中的甜,似乎是一瞬幻灭的感觉。
真要说起来,我喜欢的她是一个符号,一个憧憬,一团雾,而不是现在如此真实站在我面前的她。
但,纵使有那么一点幻灭,却还是忍不住多看她几眼。
她作为团长,站在最前面,一个一个点名,到了我的名字的时候,我高叫一声,到,接着,没有任何停顿,她就去报下一个人的名字了。
我在她眼里,是个陌生人呢。
下了车,我悄悄地就跟在了她最近的地方。
那样近的距离,我能清晰的看到她脸上的斑,纹,痘,后脑勺飘飞的杂毛也显得没有那么精致。
这个旅行团因为各种缘故,是几个团并在了一起的,里头有很多的大爷大妈,还有一些小孩子,中途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她不愧是干过这行许多年的老手了,尽管中途发生了很多岔子,很多人一直拖拖拉拉,却也依然以极其强大的忍耐度忍下来了。她比我想象的要热情,嘴甜,但同时也可以说是虚伪,这样性格的人果然很适合做这行。
对比队伍里那些每次提前到的人,我没有他们那么省心,但对比那些拖拖拉拉,要别人等上很久的问题人物,我又实在省心得多,永远不会迟到,也不会早到,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会给别人多少的惊喜,我的人生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永远中不溜。
这样的人,应该是最难被记住,最难被注意到的吧?
团里有那么多个人,虽然我总在距离她十分近的地方,但是却并没有多少让她留下印象的机会。
那是一个新的目的地,她突然准确无误的叫出了我的名字,还是不带姓的那种。
啊,原来她也曾看到过我。
不过后来,我又发现,她原来记得团里所有人的名字。
过某一个检票站的时候,在我未知觉时,她突然将手伸到了我的帽子下面,说:“这里最暖和。”
心咚地猛跳了一下,周围还有那么多人,她没有选择别人,只选择了我。我想,在她这里,我似乎也不能全然算作一个路人。
休息的时候,我看到她在抽烟。
潜意识觉得这事跟她非常不搭。
怎么形容?至少,在真正见她之前,她在我的印象中都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的形象。
但事实却与我在网络上看到,想象出的样子大相径庭,她并未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甚至有时候有些行为还挺茶里茶气,总能将身边人拿捏得十分妥贴,看似对所有人都十分亲密,但在写公众号,发朋友圈的时候,朋友们出现得很少,大部分都围绕着她自己,其实她眼里没有看上任何人,心上没有对任何人热络过,而她公众号里写的那些思考,我怀疑她自己都不相信。
此刻,她切切实实地站在我面前,除开了网络这一层滤镜,我看到了她身上那样多的缺点,缺陷,很有些不适应。
但仔细想想,谁人又是会将自己的内心完全真实的袒露出来的呢?我也一样,发个照片会P图,发个日常个会美化心情。
这么一想,心里又觉得舒坦多了,原来人与人之间也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都各有各的虚伪。
不知为何,从一开始的惊讶与厌恶,到后来,反而生出了一股“我们之间也没有很遥远”的亲切感。
吃饭时人很多,分成了两桌,我有同行的伴,但是那桌人数超标了,我可以进去,但会有点挤,伴说,来来来,大家挤一下。
若是从前的我,一定会下意识的,像是出自一种自我保护式的,一头扎到熟悉的伙伴身边去,尽管可能会让身边的人有些不适也不在意,但是这一次,却难得的像个成熟的大人一样的大手一挥:不用了不用了,会挤着你们的,我就在她们这桌就好。
然后,搬了一个板凳,自然而然地坐在了她旁边——的旁边。因为她也有相对熟悉的伴。
饭桌上,我一直看她从头到尾的活络气氛,照顾到桌上的每一个人,乃至是另一个桌的人。
中途,我用筷子夹不到菜,她用勺给我舀了一勺,里面还含着一些杂七杂八的食物,她问:豆芽你吃吗?我捧着碗,说,都给我吧。她却突然笑说,你怎么这么可爱?
尽管内心知道,这就是她这种人的常态,只是随口一夸,你不必太过放在心上,但心却还是忍不住跳了一下。
尽管旅程中经历了很多或烦躁,或焦虑,或丢人的事,但是,事后回忆起来,整趟行程带给人最多的还是快乐。
而这份快乐,断得十分仓促。
尽管该玩的景点都已经玩过了,但又似乎还有很多话没有说,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就结束了。
就跟同人吵架一样,只有在吵完后,才会意识到,当初自己还可以有很多话可以说,我当时就跟这情景十分相像,只在离开后,才意识到,我当初还可以有很多故事跟她发生的。
就要分道扬镳的时候,我离她远远的站着。
我想,我会觉得这行旅途元应该未尽,就是因为,在见她以前,在我的脑子里,我应该跟她还有很多故事要发生的。
当然,大都是些不切实际的,天荒夜谈的,说出来都会觉得难以启齿的幻想。
但最后,什么都没有发生,我只是在下车前扭头看了她一眼,就走了。
走的时候我还在心里暗暗想,没有关系,我还有她的联系方式,我们还在同一座城市里,未来总会有见面的机会的。
但似乎人在出了那个氛围后,脑子里的激素机会下头,情绪就会渐渐散去,那些想做的事,没了情绪的驱动,就没有那么强烈的想做的欲望了。
后来回家了,看到她发的旅途快乐字样的朋友圈,忍不住精神奕奕地评论点赞,但她并没有回复。
她这种人的朋友圈肯定有很多人给她点赞评论的,回不过来消息,或者不想回,也是正常的。
后来,她又陆陆续续发一些别的朋友圈,我一开始还想着回复,后来,交流的激情就渐渐淡了。
其实,有些话,如果真的想聊的话,是可以将话头给接下去的,但是又会忍不住想,我表现得这么热情,真的好吗?
一则,没有得到她正向的反馈,难免会消磨激情,二则,在她那么冷淡平静的时候,我却表现得这样热情,会不会过于冒犯?毕竟我也只是她带过的人中的其中一个,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我这样装作很熟的样子跟她聊那么多,会不会让她觉得我很烦人?
还有时候,看到她的朋友圈,会有很多话想要说,想要评论,但又怕被朋友看到,于是,就都忍下了。
渐渐地,顾虑越多,倾诉欲就越少,最后,我们之间便只到朋友圈点赞之交了。
似乎,交流越少,感情也会越淡。
到后来,连点个赞都懒得再点了。
这个城市偶尔会有雪,但都不大,这里的冬天总是湿冷湿冷的。
那天,我刚出地铁,抬头,接着昏黄的路灯,看到了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知怎的,就想起了她。
我想,或许是因为被她的那些伪装过的朋友圈蒙蔽了,总觉得她这个人永远都是跟“浪漫”二字挂钩的。所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的时候,才会第一时间想到她。
看到那漫天的飞雪,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以后都不会再见到她了。
分别时,我留了她的联系方式,又跟她还在同一座城市里,总以为以后还会再见,但我没有想过,只要我们没有人有强烈的再见的欲望,再近的距离,都不会再见。
城市让人与人聚集在一个个小小的水泥块中,地铁与汽车又将人与人相逢的时间也挤得很短,可是,却也铸成了一座座藩篱,将人们生生隔开了。
身的距离那样近,心的距离却又那样遥不可及。
我是后来才想明白这个道理:只要想见面,再远的距离也不过在咫尺,只要不想,再近的距离也像在天涯。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通常只在一个特定的氛围里,离开了那个氛围,感情就淡了,分离也在此开始。
但是现代社会方便的交通与通信总让人们会误以为分别是暂时的,不存在的。
实际上,分离不过是被拉长了而已。于是,这让人们产生了没有分开的错觉,同时,徒然消耗人们在分离前建立起来的感情与情绪。
我在想,当初如果没有留下她的联系方式,是不是反而能将有限时间里的情感浓缩到极致,以后也会记得更加清晰,这样的感情,是否反而更有价值,更珍贵一些?
我早该知道的,地域、习惯、成长环境,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共同点与共同话题,旅行时短暂觉得亲密,只是因为吊桥效应的缘故,激素散去,两个人一定会越走越远。
她继续着她从前经营朋友圈的方式,尽管会觉得虚假,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她的动向也渐渐觉得遥远和模糊,于是,意识里对她的印象也渐渐与现下她所经营的形象割离开了,我又开始觉得,她还是那个遥远的,仙儿一样的角色,与我之间,渐渐没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