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错位的时空 ...
-
毕业季的喧嚣与泪水最终归于平静。邱明月意气风发地踏入了那家顶级投行的玻璃幕墙大厦,量身定制的西装取代了T恤牛仔裤,锃亮的皮鞋踏在光洁如镜的大理石地面上,发出沉稳的声响。他迅速适应了金融圈的快节奏与高强度,晨会、路演、模型搭建、客户应酬……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言谈间开始自然地夹杂着“ROE”、“PE倍数”、“市场情绪”等专业术语。曾经阳光里带着点傻气的笑容,如今更多地被一种职业化的、自信沉稳的神态所取代。他如鱼得水,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人的社交能力,很快在团队中崭露头角,收入水涨船高,也习惯了在高档餐厅谈事,在五星级酒店出差。
而罗小林的生活,则仿佛被按下了另一个时空的按钮。她如愿以偿地开始了博士生涯,一头扎进了材料学院的深水区。她的世界依然围绕着实验室、文献、组会、论文展开。白大褂是她的日常着装,显微镜下微观世界的奥秘是她关注的核心,与导师讨论实验方案的细节是她最重要的“社交”。她的时间感被实验周期所定义——合成、表征、测试、分析、失败、再优化……周而复始。她的兴奋点在于一组漂亮的数据,一个意料之外的发现,一篇被接收的高水平论文。她的烦恼也大多源于此——实验卡壳、仪器故障、审稿人刁钻的意见。她的生活半径,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校园和研究所的围墙之内,身上依旧带着浓厚的“学生气”,纯粹、专注,却也与社会保持着某种微妙的距离感。
交集:从日落到深夜
曾经习以为常的朝夕相处,如今成了奢侈品。
罗小林常常在实验室待到深夜,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租住的小公寓(为了离实验室更近,她搬出了学校宿舍),掏出手机,常常能看到邱明月几个小时前发来的消息:
「小林,今晚有个重要客户饭局,不能视频了,早点休息。[拥抱]」
或者一张在某个高级餐厅拍摄的、摆盘精美的菜肴照片:「这家鹅肝不错,下次带你来尝尝。」
亦或是深夜一两点的一条:「刚结束电话会议,累瘫了。你睡了吗?」
罗小林会回复:「刚出实验室,马上到家。少喝点酒。」
或者:「鹅肝看着好腻。[偷笑] 我吃了食堂的番茄炒蛋。」
再或者:「刚躺下。你也快休息,别太拼了。」
他们的交流,从实时分享的点点滴滴,变成了跨越时空的留言板。约好的周末见面,常常因为邱明月临时的出差或者罗小林关键的实验节点而泡汤。好不容易凑到一起,邱明月有时会忍不住分享他工作中的“战绩”或遇到的“奇葩”,那些光鲜亮丽又充满算计的世界,对沉浸在基础研究中的罗小林而言,既遥远又有些陌生。而罗小林兴致勃勃地讲起她最新的实验进展,那些复杂的专业术语和微观机制,邱明月虽然努力倾听表示支持,但眼神里偶尔会掠过一丝难以理解的茫然。
邱明月会带罗小林去他熟悉的高档场所,试图让她体验他“升级”后的生活。但罗小林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坐在精致的餐厅里,看着动辄四位数的账单,心里更多的是不安而非享受。她更怀念的,是当年校园里那家“有老家味道”的包子铺,或者邱明月单车载着她时,风吹过耳畔的简单快乐。她能感觉到邱明月的变化,他变得更成熟、更世故、也更有效率,但那份曾经让她心安的、纯粹的少年气,似乎在西装革履和金融术语的包裹下,变得有些模糊了。
李一鸣:学术维度的平行线
在罗小林专注的学术世界里,李一鸣的名字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频繁地出现。
基于挑战杯那次富有启发的交流,罗小林的柔性电池项目和李一鸣团队的水质监测仪项目,竟真的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为微型便携设备开发定制化的柔性能源解决方案。双方导师对此合作也乐见其成。于是,罗小林和李一鸣,这两个曾经有过青春纠葛的故人,如今成了线上密切合作的“同事”。
他们的沟通几乎全部通过邮件和专业协作平台进行,内容严谨、高效,完全聚焦于技术细节。
「李工,附件是第三批柔性电极样品的循环性能测试数据(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78.3%)。请查收,并评估是否符合贵方设备在极端水质环境下的稳定性要求。另,关于上次提到的接口标准化草案,我方建议采用模块化插拔设计,草图已附上,请指正。——罗小林」
「罗工,数据收到,稳定性符合预期。接口方案可行,建议增加防水密封圈设计,具体型号推荐见附件。另,我方传感单元功耗优化取得进展,新版功耗数据已更新至共享文档,请据此重新评估电池容量需求。——李一帆」
他们的交流频率有时甚至超过了罗小林和邱明月的日常聊天。在专业领域,他们有着惊人的默契和互相欣赏。李一鸣展现出的严谨逻辑、扎实功底和对工程细节的极致追求,让罗小林深感佩服。而罗小林在材料设计上的创新思维和对前沿技术的敏锐把握,也常让李一鸣在邮件回复中多停留几秒,敲下「思路新颖,可行性强」这样在他而言已属极高的评价。
罗小林对这段合作关系坦坦荡荡。在一次讨论完技术方案后,她甚至在邮件末尾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对了,李工,周末和男朋友约好去看个展,方案最终稿可能要下周一才能给你了哈。」
邮件发出后,屏幕那端的西安,李一鸣对着那句「和男朋友」怔忪了许久。电脑屏幕的冷光映在他依旧清瘦、带着几分忧郁的脸上,眼神复杂地闪烁了几下,最终归于一片更深的沉寂。他紧抿着唇,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最终只是删掉了已经打出的「好的,祝你们愉快」,简单地回复:「收到,无妨。下周一见。」那份瞬间涌起的、混杂着酸涩、释然和更深孤独的纠结情绪,被他死死地压在了心底最深处,无人知晓,也无需知晓。对他而言,能与她在同一个专业高度上对话,能并肩攻克同一个技术难题,已是命运额外的馈赠,他不敢也不应有任何非分之想。
渐行渐近还是渐行渐远?
罗小林的生活,就这样被清晰地分割成两个世界:
一个是在繁华都市金融圈里奋力打拼、日渐“社会化”的邱明月。他们彼此相爱,却仿佛行驶在两条渐渐分离的轨道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和靠近对方。
另一个是在安静实验室和虚拟学术空间里,与同样沉浸于技术世界的李一鸣进行着高效而纯粹的专业合作。这份联系,无关风月,却因共同的热爱和目标而异常稳固。
夜深人静,当罗小林终于处理完实验数据,关上电脑,看着窗外都市璀璨却冰冷的灯火,一种难以言喻的孤独感会悄然爬上心头。她思念着邱明月身上熟悉的味道和温暖的拥抱,却又清晰地感觉到两人之间那道因不同生活轨迹而悄然滋生的鸿沟。她珍惜与李一鸣在专业上那种高山流水般的默契,却也深知那只是一束照亮学术道路的微光,无法填补她对亲密关系的渴望。
未来像一幅巨大的、尚未完成的拼图。邱明月在努力拼凑着物质的保障和事业的版图,罗小林则执着于在微观世界里探索科学的边界。他们的爱情,能否跨越这日益分化的现实,找到新的连接点?而那条与李一鸣在学术上并肩前行的平行线,又会将他们各自的人生引向何方?答案,都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向前奔涌的时光里。唯一确定的是,他们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努力地活着,努力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