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八章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

  •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
      一、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心理功能
      ①归属功能②认同功能③支持功能④塑造功能
      (二)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根据制度、章程或其他要求正式成立的群体)
      2.非正式群体(以个人之间共同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友谊为基础而结成的群体)
      二、班级概述
      (一)班级的发展
      (1)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使用“班级”一词
      (2)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二)班级的地位: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
      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组建阶段(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
      2.核心形成阶段(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
      3.发展阶段(班集体成为教育主体,初步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成熟阶段(班集体趋向成熟,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和班风)
      (二)一个良好班集体的特征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三)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2.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第二节课堂管理
      一、课程管理概述
      (一)一些概念
      ①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
      ②课堂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
      1.维持功能(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
      2.发展功能(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获得能力)
      3.促进功能(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教师教学效果)
      (三)课堂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课堂的整体)
      2.自组织性原则(帮助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形成其责任与自律,实现课堂的自主制)
      3.内在性原则(课堂管理要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动机,实现学生的内在控制)
      4.动态性原则(从发展的角度看课堂中的问题、冲突与矛盾)
      5.目标原则(课堂管理应有正确而清晰的目标)
      6.激励原则(通过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反馈原则(运用信息反馈原理,对课堂管理进行调节和修正)
      (四)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1.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并根除不适宜的行为)
      2.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
      3.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五)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大小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4.学生对教师教学和课堂管理方式的期望
      二、课堂气氛管理
      (一)课堂气氛的类型和特征
      1.积极的课堂气氛
      2.消极的课堂气氛(学生很少发言,心不在焉、反应迟钝、无精打采)
      3.对抗的课堂气氛(失控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各行其是)
      (二)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教师/学生/课堂物理环境
      三、课堂纪律管理
      (一)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纪律的发展阶段
      1.反抗行为阶段(4-5行为中经常表现出对抗性很少有自己的规则,但是畏于斥责)
      2.自我服务行为阶段(5-7关心行为后果是惩罚还是奖励)
      3.人际纪律阶段(关心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4.自我约束阶段
      四、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干预和矫正
      (一)预防
      1.教学富有吸引力
      2.进行参与式的教学
      3.维持动量(学生有事可做,而且不会被打断)
      4.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5.处理转换(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
      6.维持团体注意(责任性和团体警觉)
      7.明察秋毫
      8.一心多用
      9.避免涟漪反应
      (二)干预
      1.非言语线索(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和接触)
      2.表扬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3.表扬其他学生(替代强化)
      4.言语提醒
      5.使用幽默
      (三)矫正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物
      2.选择强化物并确定强化标准
      3.减少强化频率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地位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3.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老师的纽带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5.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二、班主任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
      2.广博的知识与才能(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多方面才能)
      3.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良好的沟通和交往能力
      三、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一)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观察法(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
      (2)谈话法
      (3)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4)调查访问(家访)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的影响①任课教师②学校领导③班委会④共青团⑤学生家庭⑥社会
      6.操行评定
      7.写好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二)个别教育工作
      1.优等生的个别教育
      2.中等生的个别教育(重视)
      3.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第四节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3.群众性活动
      第五节人际关系
      一、印象形成中的若干效应
      1.刻板效应:对一群人的特征或动机加以概括,把概括得出的群体特征归属于团体的每一个人无视团体的个体差异
      2.晕轮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出相似判断
      3.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4.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5.投射效应: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二、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
      (一)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1.家访
      (1)明确家访目的。每次家访不可例行公事,更不可盲目进行
      (2)分析家访对象,选择家访时机,并选择与家长沟通
      访谈的恰当方式
      (3)注重家访后期追踪,有针对性的调整后续的教育方式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1.依托社区教育委员会
      2.建立校外教育基地
      第六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概述
      (一)教师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复杂性:目的全面/任务多样/对象差异
      (2)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2.教育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连续性(时间)
      (2)广延性(空间)
      3.教育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长期性(教育周期)
      (2)间接性
      4.教育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育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1)个体性:教师的个体劳动
      (2)群体性: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三)教师的领导方式
      1.专制型
      (1)强硬专断型(严加监视,学生无条件接受,很少给予表扬)
      (2)仁慈专断型(表扬学生并关心学生/以自己为班级一切工作的标准)
      2.放任自流型(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
      3.民主型
      二、教师角色
      (一)教师角色的构成
      1.家长代理人、朋友、知己
      2.传道授业解惑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4.心理调节者
      5.学习者和研究者
      6.示范者
      7.班级管理者
      8.教育艺术家
      (二)教师的角色意识
      角色认知/角色体验/角色期待
      三、教师的心理特征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
      1.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2)条件性知识: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的行为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等
      (4)文化性知识:教师应具有人文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
      2.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备课)
      (2)教学设计能力(教案)
      (3)教学操作能力(实践)
      (4)教学监控能力(调节)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着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赋予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1.职业信念
      (1)教学效能感
      (2)教学归因
      2.职业性格
      (三)教师的行为特征
      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
      四、教师成长心理
      (一)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与学生的关系)
      2.关注情境阶段(提高学生的成绩)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个别差异)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布鲁巴奇四种教学反思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常见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1.职业压力
      2.职业倦怠:情绪耗竭(生理+心理)/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
      (二)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
      2.组织因素(学校)
      3.个人因素(A型性格)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教师要认识自我,加强个性修养
      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③善于调节心理状态,增强教师角色适应能力
      ④学校的帮助
      ⑤社会的支持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