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第七章 中学德育 ...

  •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概述
      (一)品德的实质: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特点)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品德实践转化的催化剂
      (1)直觉的道德情感:由于对于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不假思索)
      (2)形象的道德情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学习雷锋好榜样)
      (3)伦理的道德情感:清楚意识到的道德概念、原理、原则(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的调节到的行为,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三)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也称顺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
      2.认同:认同是指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2.社会风气: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中,个体对他人道德行为的预期是积极的,因而较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反之,则容易形成不良的品德
      3.同伴群体:归属于某一个群体是个体的一种基本需要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当个体经验与观点和他人或社会广泛认同的道德标准不一致时,其内心会产生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进而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与社会道德标准的平衡这样个体就形成了新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内心倾向性
      3.道德认识
      三、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发展具有自律性(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八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榜样
      3.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的集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6.角色扮演
      7.小组道德讨论,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水平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总结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律到他律的过程他认为十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1)前道德阶段(2-5):又称自我中心阶段。该时期的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把外在环境看作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约束力
      (2)他律道德阶段(5-8):又称权威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做固定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3)自律道德阶段(9--11):又称可逆性阶段,该时期的儿童既不单纯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而是要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
      (4)公正阶段(11之后):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一)前习俗水平(9之前)
      (1)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我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绝对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二)习俗水平(9-16)
      (1)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该阶段儿童个人道德体系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三)后习俗水平(16之后)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2)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他们认为人类的普遍道义高于一切
      第三节德育工作
      一、德育的含义
      (1)广义: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2)狭义:学校德育
      二、德育的基本内容
      (1)政治素质:包括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等要素
      (2)思想素质:主要指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健康的价值观以及现代公民意识
      (3)道德素质:要求青少年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传统美德
      (4)民主法治素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和纪律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民主法制教育是保障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德育内容
      4.德育方法
      三、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是促进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联系:教育促发展
      2.区别
      (1)范畴不同: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这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属于教育活动范畴;思想道德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属于人的素质发展的范畴
      (2)影响因素不同:德育过程中学生只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学生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3)结果不同:德育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运行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四、德育过程的矛盾
      (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2)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新需求与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3)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社会通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1)学生的道德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2)道德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
      ①注意全面性(统一性):“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②要注意多端性:德育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个体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经过长期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个体品德的发展也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会经历一个曲折迂回,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因此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当循序渐进
      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教育者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2.疏导原则(正面教育原则、循循善诱原则):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口头)
      (1)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及尊重学生的态度,关心爱护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
      (3)教育者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
      4.知行统一原则: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明文规定)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且一致
      (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是家校社各方面对学生教育的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8.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
      9.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原则):马卡连柯
      二、中学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1)基本方式
      ①语言说服法②事实说服法
      (2)运用要求
      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②要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善于捕捉教育契机
      ④以诚待人
      2.榜样示范法(外显行为)
      (1)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
      3.情感陶冶法(内在品质)
      4.实际锻炼法(实际练习法)
      5.品德评价法(奖惩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6.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个人修养法)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