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7、脸红 ...
-
第四十七章
办理了补贴和认证,现在他们需要做的,就只有耐心等待审批结果。
“一直拍vlog好像有些单调。”刷着账号内容,付明熙开口道,“感觉vlog拍好确实容易吸粉,但是潜在的粉丝量可能就不多。”
他们正在开会,主要内容是账号运营情况与发展方向。小农场目前已经有了近两万的粉丝,主要是农场自习室和直播带来的,vlog带动效应有限,又更得慢,所以需要在vlog的基础上产出能够有长期吸粉力的长视频。
“这也确实。”策划陈礼安开麦,“不如我们来点创意的?”
“创意的是指什么?”霍贾问,“是指内容创新,还是形式创新?”
陈礼安思考片刻,脑中隐隐约约似乎有了想法。
“我们vlog展现的是在乡村的田野生活日常,但是好像并不能让观众共鸣……嗯其实和城市中也没什么区别……突出乡村这个元素?”
华国疆域辽阔,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被遗漏的乡村,也有正在城市化的县城,还有已经完成城市化的超一线城市。
短短几十年,从乡村到城市,流动的人口和沉默的土地,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的十四亿人,或多或少,都与存在了上下五千年的乡村血脉相连。
——这也意味着,若是能拍好乡村vlog,潜在粉丝量一定很大。
“从vlog出发,但不限于vlog。”陈礼安道,“我们的特征是乡村,而我们的视频也将具有乡土的风味,比如厚重,比如亲切。”
“厚重亲切?”霍贾问:“可以理解为视频需要具有更深的表达?我的意思是……视频需要承担一些感觉嗯……一些思考吗?”
付明熙点头:“这样说就好像是纪录片?vlog也是记录,但我们目前的视频没有主题,只是每日的纪录,可纪录也有些虚浮,画面很美,但浮于表面。”
两人的发言给了陈礼安灵感,她支着下巴,触控笔在平板上画出思维导图:“主题,共情,思考——”
画面和文字组织,将会带给人无可比拟的触动。他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那种可传达的触动——情谊,人物,故事……可共情,可回忆,可互动。
陈礼安有了方向,寻找出有关视频供参考。
“这个vlog是关于友情的,这个不是vlog,更像是人物纪录片……”
众人看过,也都明白了陈礼安的意思,扩宽视频的范围,即相当于某种意义上的转型。他们将要从单纯的记录,吸引喜欢乡村恬静生活的粉丝,转变为记录具有一定意义,比如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乡村人文等的记录者。
现在最关键的,是确定主题和内容——既不能太隐晦,使得根本没人看出来,又不能太外露,结果说教味太重,引人讨厌。
“二十四节气怎么样?”陈礼安翻了翻日期,发现下次视频就应该在白露,正好蜜蜂授粉完成,“节气美食,可以做成系列,复古。”
付明熙:“白露的话,是醪糟汤圆?”
白露气温下降,而在此之前稻米也恰好收获,用丰收的米酿酒驱寒——既能与客同享一年劳作成果,又能温暖身体。
“单单做米酒没什么困难。”付明熙搜出长帆平台上各种从酿酒开始做醪糟汤圆的视频,“我们能有什么特别吗?”
“嗯……那我们从收获开始?”霍贾望向付明熙,“不过好像我们这附近的田地都荒废了,没人种。”
“确实。以前李叔他们还种稻,不过这两年年纪上来了就不种了。我小时候还和阿嬷一块儿种过,可辛苦了。”
付明熙撑着下巴,回忆着付家村从前景象。
在他小时候,付家村还是有人的,从小孩到老人,各个年龄段都有——不过随着县城开发,山丘被推平,平房拆迁建高楼,土地征用建路,农村和县城的差距越来越大,村里的人就渐渐搬走了,只留下了三三两两不愿离开的中老年人。
前些年,大片的土地被出租,但也许是地太多钱太多,忘记了自己还租了地,租下土地的人完全没有利用,任由它荒废,野草漫长。
“也许远一些的地方会有人种?”付明熙点头,认可霍贾的想法,“水稻从地里到餐桌,可以发挥的内容挺多的。”
在一番讨论过后,众人最后先定下了题目:一粒米的旅途。
对于华国人而言,米,是一种极为特别的存在。
早在万年前,华国人就开始种植水稻,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在时间长河里,无数事物遗失湮灭,但种植水稻这件事却从未改变——从森林溪流边的野生稻,到遍布世界的杂交水稻,华国人种植,挑选,再种植,无数汗水终究浇灌出璀璨的人类文明。
“除了米本身就会让人们联想到辛勤劳作,我觉得它的种植分布也可以体现乡村现状。”付明熙道,“不过这也许会太多余了?”
“不。”霍贾向付明熙投去了赞赏的目光,“你的思路搭上了现在的重点政策,如果我们视频做的好,可以搭上官方。”
从回乡创业到乡村现状,他们的道路一直都在官方主推的乡村振兴上,如果视频质量过硬,粉丝体量大,那么也许在未来某天,官方会主动向他们伸出橄榄枝。
霍贾:“比起其他的视频类型,农村题材是最容易被官方提携的。加之我们农场不仅是反映,也是官方期待的农业转型,我想只要坚持做下去,质量过关,一定能进入官媒眼帘。”
付明熙坐在他对面,望着他信誓旦旦的表情,不由笑了起来——不愧是能出任ceo的人,好会画大饼!
说完话的霍贾抬头,正对上付明熙。那双桃花眼微弯,像是盈了一汪春水,温和柔软。
不知为何,霍贾觉得脸有些麻,像是被蜜蜂蛰了一样,热热的。
他闭了麦,小声问付明熙:“我的脸有没有什么不对劲?有点热,又有点麻,是不是有什么虫子叮了?”
“啊?”
一听他这么说,付明熙连忙认真研究,盯着霍贾的脸使劲找不同。
总体没变化,面颊还是一样的,没有蚊子包;眼睛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眼白有些熬夜的红血丝;额头也是一样的,没有痘,很健康……
霍贾被他看得大气都不敢出,提心吊胆的,心脏砰砰跳。
“对!”付明熙一捶手心,恍然大悟,“你的脸有点红,是不是太干燥了?”
“对哦!”霍贾眼睛一亮,“你说的对,秋天到了,难怪会这样。”
“正好采蜜送了几罐蜂蜜,等会儿泡点蜂蜜水喝吧。”付明熙点点头,认真科普道,“蜂蜜水能够润肤。”
这边两人针对护肤方法摸了一会儿鱼,而屏幕另一边,陈礼安也正好整理出思路,正和运营苏林讨论。
他们觉得从白露开始,做一个二十四节气栏目,每一个节气做一个节气美食,并寻找节气之中的乡村——这次就是白露,美食为醪糟汤圆,主题是食物中的辛勤,侧面则要体现乡村现状。
众人全票通过,随即开始前期准备。
陈礼安和苏林提供策划案,采娱公司联系编导将其变为脚本,吴洪岚重拾纪录片摄影的身份,而付明熙出镜,霍贾寻找并联系当地种糯米的村民或农场。
几人加班加点,终于在白露的前三天,将所有都准备完全。
一粒米的旅程——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