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日] 岸见一郎著,郑舜珑译.勇气的源泉:岸见一郎全解阿德勒.果麦文化.2023:104.
第四章共同体感觉——超越小我的勇气(节选)
心理咨询的主题也几乎都围绕在人际关系上。阿德勒说:“人的烦恼,全都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阿德勒心理学讲义》)“终极而言,我们人生中的所有问题,除了人际关系之外,没有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人并不是独自活着,而是在其他人之间活着。一个人没办法成为“人类”。“个人必须在社会性的脉络下才能成为个人。”(《阿德勒心理学讲义》)
还有一个原因是:人无法独自活下去。这个意思不是说人很脆弱,而是说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与他人共同生存,人才能成为“人类”。人无法在一个人的状态下成为人类。人原本就是社会性的存在,最好还是要和他人共生共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离开社会或共同体存活。
假设人是独自活着,不管他做什么都没有人会阻止,因此一个人活着的世界可以说没有善恶可言。此外,语言的出现也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只有一个人活着的话,就不需要语言。逻辑也是,只有一个人就不需要逻辑(《儿童教育心理学》)。我们和别人往来时,不能说只有自己听得懂的语言,要在语言、逻辑、常识都能与他人共通的状态下才能交流。自我中心的人没有常识,只有自己通用的个人理智(《自卑与超越》)。没有常识,沟通就无法成立。“私人的意义事实上一点意义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只发生在沟通中。”(《自卑与超越》)
问题在于,我们无法离开他人活下去,他人同时也会阻止我们前进,但我们又无法选择忽视他人。事实上,人的言行不可能在没有他人存在、真空的状态下进行,一定要有人扮演“对方”这个角色,人的言行的目的就是诱使对方作出某种回答。例如生气,一个人没办法生气。人会说出一些故意让对方生气的话,目的就是为了诱使对方作出回应。除此之外,一般被认为是心理出现病状的精神官能症也是一样,阿德勒认为必须要有一个接受反应的“对方”存在,精神官能症的症状才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