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贺鼎著.景德镇:世界瓷业中心的城市与遗产.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29.
3)营、汛等军事防御单位
清朝末年,在城墙以内的较为荒凉的区域由官方建设有军事防御单位。通过对历史文献与地图的挖掘,我们可以对其有所了解。
在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刘坤一的《江西全省舆图》中,对当时景德镇的管理衙门有比较细致的记录。除了在御窑厂西南角的巡检署、东南角的同知署、南部的外委署、西南的小港嘴(下市埠渡)水汛作、东部的厘金局和西侧的县公馆外,市镇内部还有保安军防营等市政建设。其中的保安军防营属于水师营,检署、把总署、外委署均设立驻防官,城市军事防卫单位完备。
在历代地图中可见对这些单位和据点空间形态的零星描绘。在《景德镇陶录图说》景德镇地图中,绘制了小港嘴(下市埠渡)的水汛作。它是一座高台之上的楼阁式建筑,旁边伫立一根旗杆。同光年间景德镇青花瓷板上,绘制了位于镇北部丘陵中的一处防御建筑,六边形的城墙环绕,中间设立一处高台,台上同样为楼阁式建筑。
民国《景德镇河东河西图》中同样描绘了镇北部一处疑似军事建筑,两层高台设有小型窗洞,高台之上同样为一处楼阁建筑。由此可见,景德镇外围的防御据点普遍采用高台楼阁式的形制。郑廷桂笔下的箭楼很可能就是描述类似的对象,其《陶阳竹枝词》第二十五首诗云:“箭楼风景近如何,牛背驮鸦下夕墟。云影天光遗迹在,此间犹有晦翁书。”另有诗注:“里仁四图箭楼口,有天光云影四大字石刻,相传为朱子书,今虽寥落字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