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日] 黑泽和子,[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日] 太田治子等著.国外风云人物传记精选集(全十册).新星出版社.2019:1793.
第十五章(节选)
奥威尔把纳粹德国和极权俄罗斯的政治恐怖与20世纪40年代的伦敦相结合。尽管此城市放眼只剩一片瓦砾,其空中轮廓线却被四幢巨型大厦所主宰,即真理部、仁爱部、和平部和富足部。奥威尔对生活状况的描写接近战时及战后新当选的工党政府治理下的英国。比起他完成小说时的1948年,战时在英国还有更多吃的。面包在1946年6月首次实行配给,当时,本来要运往英国的小麦被改运到德国让战败的德国人吃。
跟温斯顿一样,奥威尔也难以找到“某些非常稀缺的东西”,如梳子或者一罐鞋油,他在1948年10月总结道:“从物质上说,一般英国人跟三年前比起来大概过得更糟糕了。住房条件极差,食物虽然不是真的不够,但单调得难以忍受。香烟、啤酒和像蔬菜那样不实行配给的食物价格高得离谱,衣料配给越来越紧张。”小说中的温斯顿哀叹道:“房子摇摇欲垮,面包黑乎乎的,茶叶成了稀缺之物,咖啡尝起来像是脏东西,香烟供应不足……缺乏舒适感,到处是灰尘,物资不足,冗长的冬季,黏糊糊的袜子,从来不开的电梯,冰凉的水,粗制肥皂,散落开来的香烟,出奇难吃的食物,人们会对此心生厌恶之感。”
奥威尔混合了时事,以创造出一种纪录片式的现实感,这部小说的力量则来自现实主义地利用一些熟悉的材料,并非来自对未来的臆测。战时,奥威尔惊骇于“德国潜艇艇长不听警告用鱼雷击沉客船,而且用机枪扫射幸存者”的做法。在小说开始,温斯顿观看了一部关于击沉一艘难民船的新闻纪录片。启发他描写小说中的新闻纪录片的具体事件发生于1940年9月27日,当时“贝拿勒斯市”号被德国鱼雷击中并沉没在离岸600英里的大西洋中,船上载着前往加拿大的90名儿童及90名陪同人员。将近300名乘客和船员丧生,只有7名儿童幸存。小说中,新闻纪录片播放的是那艘船在地中海被直升机轰炸,而不是在大西洋上被鱼雷击中,但两次事件中,客船都毫无自卫能力,儿童是主要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