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日] 黑泽和子,[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日] 太田治子等著.国外风云人物传记精选集(全十册).新星出版社.2019:1793.
第十五章(节选1)
《一九八四》,这部奥威尔最后也是付出最多努力的作品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他对其构思多年:在伦敦被轰炸期间,在战后德国之行中,在随笔和书评中,还有在跟库斯勒的交谈中——后者曾亲历政治镇压。在《上来透口气》中,他就警告过英国处于威胁之下,他在1944年也提到英国人几乎想象不到“那种真正极权主义的氛围,在此氛围下,国家竭力控制人们的话语及思想”。他最后一部也是反乌托邦的小说着意揭示了极权主义思想的危险。《一九八四》是部有感而作的反对极权主义的作品,总结了他一生对于政治的思考,也很具有个人化特点,富于想象力,具有创造性,写得凄凉而且悲惨。
故事发生在有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下的英国,关于温斯顿·史密斯这一欧洲最后一个在思考的人。英国遭到了原子弹的破坏,仍处于战争之下,此时的名称为第一空域,是个污秽、衰败的大洋国前哨基地,而大洋国是个疆土辽阔的极权主义国家,包括北美和原英国殖民地。世界被分成三个权力区——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由独裁寡头统治。三国都拥有核武器,在跟别国进行持久的常规战争。温斯顿是个受过教育的官僚,属于选拔出来的外党。奥布兰是审讯他的人,属于更具精英特点的内党,他代表蜕化的知识分子,他们接受独裁,以换取非凡权力及特权。温斯顿与茱莉娅的恋情显示了训练有素的党员与低人一等、奴隶般的群众之大多数的区别。在他道德觉悟达到最高点时,却被逮捕、关押、折磨和洗脑。
《一九八四》打破了虚构作品的常规,熔虚构、讽刺、现实主义及仿作(包括伪造文件)于一炉。在威尔斯的科幻故事中,主人公被以某种幻想的方式带到一个遥远的时间或地方,遇到一个强者向他解释了那个社会的情况,最后他要么回到原来的世界,要么与新世界的状况做斗争。奥威尔的小说情节讽刺性地颠覆了威尔斯式套路。温斯顿和茱莉娅存在于未来,他们努力逃入过去的氛围中,却被无情地抓回未来。邪恶的奥布兰——奥威尔以其名字影射了天主教会的专制权力——既让温斯顿开了窍,又让他终究难免一死。他获得的知识具有毁灭性,逃无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