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南怀瑾著.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2014:287.
儒者之耻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易经》学问系统的精神,可以说是在推崇这个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圣人的境界。圣人是个名称,是学问、德业修养达到成就标准的人。所以圣人也是人,不过他与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经》这个学问以后,便“与天地相似”,而“不违”了。也就是说,一个人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则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万法由心”的境界。智慧到达这样的成就,一切随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帝的境界,这样才是完成了一个人生。人是应该向这个目标来努力的。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则一样,“与天地相似”,一切合于自然之道,“故不违”。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话。法就是效法,我们人生的境界始终与宇宙的法则、天地的法则合在一起,也就是说,不违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