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美] 维克多·弗兰克尔著.活出生命的意义.华夏出版社.2014:3.
前言(节选)
在亚瑟·米勒的剧本——《维希事件》(Incident at Vichy)中有一幕,讲的是某位中产阶级上层的绅士向占领他所在城市的纳粹军官出示自己的各种荣誉证书,包括大学毕业证、杰出市民推荐信等等。纳粹军官问道:“这就是你所有的东西吗?”绅士点点头。纳粹军官立即将这些东西揉成一团,扔进了废纸篓,告诉他,“很好,现在你什么都没了”。于是,绅士彻底崩溃了,因为于他而言,做人的尊严依存于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没有尊严,精神也随之崩溃。对此,弗兰克尔会争辩说:“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我在公理教会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了弗兰克尔所洞察到的这个真理。我认识的一些成功人士一退休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工作使他们的生活有意义,甚至还成为唯一赋予他们生活意义的事,一旦没了工作,他们便日复一日地呆坐家中,因“无所事事”而愁眉苦脸。与此相反,我还认识一些人,他们因为相信总会有出头之日而勇于挑战持久的苦难和困境。好比有些罹患重病者,无论是为了延长有生之日好分享整个家庭的大事件,还是期待医生通过研究他们的病症找到治疗之策,任何一个活下去的理由都使得他们能够忍受病痛的煎熬。总之,拥有一个活下去的“理由”让这些身患重病者能够承受这样活着的“方式”。
我的亲身经历也在另一方面回应了弗兰克尔提出的理念。我在《当好人遭难时》(WhenBa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艰难的思想斗争中逐渐接纳了儿子的疾病与死亡,因而使该书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可信度。而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分析治疗的理念是通过引导灵魂找到生活的意义而治愈心灵创伤,他通过积极抵抗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极度痛苦并存活下来的事实使其理念获得可信度。如果没有第一部分的经历,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