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王雨函著.认识自我:心理学家名家名著导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36.
二、作品导读(节选)
我们按照弗兰克尔书中的表述将他划入第二种“绝望无助,一心只想活下来”的人的行列,因为虽然他在这本书中用大量的章节描述了集中营的苦难,但我们可以读到弗兰克尔一直没有丧失活下去的希望和勇气,并且尽自己的一切所能来生存。
这样的人和事在书中有很多,例如,弗兰克尔在书中写道,有人给他提了一个实用的建议:“如果可能的话,每天刮脸,不论要用锋利的玻璃,还是用最后一块面包换刮脸工具。只有如此,你才能看起来更年轻,而且,刮脸还会使你脸色红润。想活下来,你唯一的办法是,看上去能干活。”他在书中还讲述了另一个故事,囚犯们中一个长期的讨论话题是面包的分配方式,是发到手后一次性吃完,还是一天中分次食用。看到这个讨论,可能不了解集中营的读者会觉得面包很多,但事实上一天的口粮也仅够一个成年人勉强填饱一次肚子。这种讨论其实是一种黑色的乐观和幽默,是一种使得自己可以坚持活下去的自我支撑。类似的情节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提到了很多,有对那些生活在传说中管理相对较好的集中营的犯人们可能存在的相对幸福的状态的假想,也有为了获得一勺从桶底舀出来的带有豆子的汤的努力,以及得到后的兴奋。
还有一个场景令笔者印象深刻,弗兰克尔写道:“一名囚徒常常会问在旁边干活的囚徒最喜欢什么食物,然后彼此交换食谱,计划他们与家人重逢那天,也就是遥远的未来获释回家后那天的菜谱。”这个场景莫名地让人觉得熟悉,也许我们中的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躺在宿舍的床上与舍友谈论家乡的美味,在离学校放假还有半个多月的时候就计划着回家第一顿饭我要吃什么的记忆。所不同的是,我们所期待的食物和温暖在不远的未来一定可以获得,而对于集中营的人而言,这种期待无法解决他们的饥饿问题,甚至会让人更加感觉饥饿,但这是使得他们继续坚持可以保持生存勇气的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