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王雨函著.认识自我:心理学家名家名著导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36.
二、作品导读(节选)
【解读】第四节“心理-动力”
在第四节中,弗兰克尔开篇进行了这样的表述:“人对意义的追寻会导致内心的紧张而非平衡。不过,这种紧张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这一段话所表达的意思与传统的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正好相反。传统理论往往认为内心的紧张和冲突会导致心理问题,也就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压力和紧张会使人产生焦虑,而弗兰克尔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一定程度的紧张是必要的,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
弗兰克尔指出,适度的紧张对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紧张可以理解为“已完成的状态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当存在这样的紧张状态,并且被人所意识到的时候,人们才会产生为了达到目标和理想而奋斗的动机。在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治疗的关键不在于消除紧张,而是通过帮助来访者了解到导致他当前紧张状态的那些他有待完成的目标的意义来激励他,进而唤起他内心潜在的追求意义的意志。
“人所需要的不是‘内稳态’,而是我所谓的‘精神动力’,也就是存在的动力处于一个紧张的极化区(其中一极代表有待完成的意义,另一极代表意义所期待的主体)。”这里的“内稳态”是指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状态,“紧张的极化区”所指的应是人和其所追求的生命的意义之间的紧张程度。弗兰克尔认为,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的人应该积极地追求生命的意义,当产生心理问题时,更应该在治疗者的帮助下反思并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对这一节的内容加以总结,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适度的紧张状态是非常必要的,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