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第 36 章 ...

  •   第二章:传承

      引语:文脉传承启民智,江湖之远念苍生。非是著书为留名,但求薪火永相传。

      永和八年的初雪落在江南,为苏州园林披上素装。印书馆内却温暖如春,秦弓正在审阅新刊印的《永昌舆地志》校样。

      "这里错了。"他用朱笔圈出一处,"狼居胥山在北狄境内,不是西凉。"

      年轻的编纂连忙记下。这些日子,印书馆聚集了江南不少才俊,都是慕名而来,向秦弓请教学问。

      吴戈推门进来,带来一身寒气:"又在忙?学生们都在等你了。"

      秦弓这才想起,今日是他在印书馆讲学的日子。自去岁印书馆设立以来,每月逢五讲学已成定例。前来听讲的不仅有士子,还有商贾、匠人,甚至附近乡邻。

      讲堂内座无虚席。秦弓今日讲的是《水经注》,却不止于考据地理,更多是讲述各地风土人情,民生疾苦。

      "...
      所以治水之道,在疏不在堵。为政亦然,要通晓民情,顺势而为。"
      他娓娓道来,台下众人听得入神。

      讲学结束,一个布衣老者上前行礼:"老朽是太湖边的渔户,听了先生的课,想请教个问题。"

      "老丈请讲。"

      "这些年太湖时常泛滥,官府一味加高堤坝,却越治越糟。先生方才说'在疏不在堵',不知可有良策?"

      秦弓取出纸笔,画出太湖水系图:"您看,若在这里开凿一条新河道,将多余湖水引入长江,或许可行。"

      老者恍然大悟,连连道谢。

      待众人散去,吴戈笑道:"你现在倒成了百姓的'江湖尚书'。"

      秦弓摇头:"不过是尽些绵薄之力。"

      这时,阿升引着一位官员进来:"老爷,工部来人了。"

      来的是工部水司郎中,为治理太湖之事特来请教。原来那渔户将秦弓的建议报给了官府,引起工部重视。

      秦弓仔细查看了工部带来的图纸,提出几个修改意见。水司郎中茅塞顿开,临走时郑重行礼:

      "下官代太湖百姓谢过先生。"

      送走工部官员,天色已晚。秦弓站在廊下看雪,忽然道:

      "我想编一本书。"

      "什么书?"

      "《民生实务》。"秦弓目光深远,"将治水、农耕、医药这些实用之学整理成书,让寻常百姓也能看懂。"

      吴戈握住他微凉的手:"这个想法很好。"

      从此,秦弓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这本书的编纂中。他不仅查阅古籍,更常常走访乡间,向老农、工匠请教实际经验。

      这日,他们来到太湖边的渔村。村中孩童见有外人,都好奇地围过来。

      "你们可都识字?"秦弓温和地问。

      孩子们纷纷摇头。一个胆大的孩子说:"爹娘说,打渔的不需要识字。"

      秦弓心中触动。回程路上,他一直沉默。

      几日后,他找苏沫商议:"我想在印书馆旁设个蒙学,让贫苦孩子也能读书。"

      苏沫十分赞同:"我早有此意。女子学堂旁还有空地,正好可用。"

      蒙学很快开办起来,免费招收贫寒子弟。秦弓亲自编写启蒙教材,吴戈则教孩子们强身健体的拳法。

      消息传开,不仅贫苦人家送孩子来读书,就连一些士绅也愿意资助。印书馆的声势越来越大。

      这日,新帝微服来访。见到蒙学中琅琅读书的孩童,他十分感动:

      "太傅这是在为朕培养未来栋梁啊。"

      秦弓躬身:"臣不敢。只是觉得,开启民智,方是治国根本。"

      新帝在江南停留三日,与秦弓长谈数次。临行前,他下旨将江南印书馆升为官办,赐名"文渊阁",命秦弓主持阁事。

      这道旨意在朝中引起不小震动。太傅王崇古当即上书,说江湖之人不宜掌官学。但新帝力排众议,坚持己见。

      消息传到江南时,秦弓正在审阅《民生实务》初稿。

      "陛下这是要把文教重任交给你啊。"吴戈道。

      秦弓轻叹:"责任重大。"

      《民生实务》历时一年终于成书。这本书语言浅白,配有大量插图,将农耕、水利、医药等知识系统整理,深受百姓欢迎。就连朝中大臣也纷纷索要,说是"实务宝典"。

      更让人惊喜的是,苏沫受此书启发,编写了《女红新编》,将纺织、刺绣等女红技艺也整理成书。

      这日,北狄使者来访,带来阿史那云的亲笔信。信中除了问候,还请求派遣学子来文渊阁学习。

      "汗王说,北狄想要兴盛,必须学习中原文化。"使者道,"希望先生能够接纳。"

      秦弓欣然应允。不久,第一批北狄学子抵达江南,与他们同来的还有西凉王子慕容燕。

      慕容燕如今已是翩翩少年,在江南这些年的熏陶下,全然看不出胡人模样。他天资聪颖,尤其擅长绘制地图。

      "先生,"这日他拿着新绘的西域地图来找秦弓,"学生将西域三十六国的风土人情都标注在上面了。"

      秦弓仔细查看,赞叹不已:"有了这份图,东西往来就方便多了。"

      慕容燕犹豫片刻,道:"学生想回西域看看。"

      "为何?"

      "西域诸国争斗不断,百姓苦不堪言。"慕容燕目光坚定,"学生想效仿先生,在那里开设学堂,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各族和睦。"

      秦弓欣慰地点头:"这个想法很好。"

      在慕容燕准备返回西域期间,秦弓特意为他编写了《西域志》,整理中原与西域交往的历史经验。

      临行那日,慕容燕跪地叩首:"先生教诲,学生永世不忘。"

      送走慕容燕,秦弓在书房静坐良久。吴戈走进来,见他对着慕容燕绘制的地图出神。

      "在想什么?"

      "在想,"秦弓轻声道,"我们播下的种子,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这时,阿升送来京城急报:太傅王崇古病重!

      这位三朝元老在病榻上给秦弓写了一封信:

      "秦先生:老夫一生守成,视新政如洪水猛兽。如今病重,反躬自省,方知先生之远见。望先生不计前嫌,继续辅佐陛下,革新弊政..."

      随信寄来的,还有王崇古毕生整理的《典章沿革考》。

      秦弓捧着这本书,久久无言。

      三日后,王崇古逝世。新帝下旨追赠太师,谥文正。秦弓在文渊阁设灵位祭奠,亲自撰写祭文。

      经此一事,朝中守旧势力渐衰,新政得以顺利推行。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三年。文渊阁已成为天下文教中心,不仅刊印典籍,更培养了大量人才。这些学子散往各地,将新思想、新学问传播开来。

      这日,秦弓正在阁中讲学,忽然有个年轻学子提问:

      "先生淡泊名利,隐居江南,为何还要如此尽心文教?"

      秦弓微笑:"为人一世,总该为这世间留下些什么。"

      他望向窗外,文渊阁内学子如云,琅琅书声不绝于耳。

      "你看这些学子,他们将来或为官,或为师,或务农,或经商。但无论身在何处,所学知识都能造福一方。这,就是传承。"

      台下寂静无声,所有学子都肃然起敬。

      晚间,秦弓与吴戈在园中散步。月华如水,倾泻在相携的身影上。

      "还记得我们刚来江南时的愿望吗?"吴戈问。

      "记得。"秦弓微笑,"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

      "现在呢?"

      "现在..."秦弓望向文渊阁的灯火,"觉得这样更好。"

      是啊,闲云野鹤固然自在,但将学问传承下去,让智慧之光照亮更多人,这样的生命更有意义。

      而这一切,都将被载入青史,成为永恒的余韵。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