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5、照旧 ...
-
太子的丧仪正式开展后不久,身在婺州的谢怀雵收到了陛下自金陵发回的旨意。
圣旨上明言,太子骤然逝世,陛下乃至朝中大臣们都万分痛惜。陛下虽然知道远在封地的诸位王侯一样为此伤痛,但为了维持朝局稳定,王侯们应当在这紧要关头守好各自的封地,切勿让有心之人钻了空子。
读完旨意,谢怀雵半是遗憾半是轻松地吐了一口气。
他曾被养在邓皇后膝下,跟太子之间的感情自然要比别的几位皇子都更好一些。如今太子骤然离世,谢怀雵心中伤痛只怕要比太子的那些兄弟们更甚。
此番无法回京送太子最后一程,谢怀雵难免会感到悲伤遗憾。
但抛开个人情感来说,谢怀雵在这封圣旨中读出了一些还算不错的信息来。
“看来陛下对新任储君的人选尚有犹豫啊。”
听他这么说,姜同云不由挑高眉毛:“此话怎讲?”
接到太子病故的消息后,除了心疼远在金陵的谢含昭和太子妃,姜同云心里还多了一层难言的忧虑。
她怕太子倒下之后,最终受益的会是赵王。
毕竟在余下的几名皇子之中,陛下一向最是偏宠赵王。在失去长子的情况下,陛下在已经成年的皇子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儿子来继承皇位是合乎情理的。
历史上,多的是皇帝想法设法为自己的爱子上位铺路呢,何况陛下现在再立储君完全是名正言顺的。
可赵王跟她、谢怀雵、谢含昭,甚至还有已故的太子,全都有过节。
要是真让赵王成为储君,哪怕碍于陛下,赵王一时半会不能动这些令他讨厌的人,那等陛下百年之后,掌握了至高权力的赵王如何不会对他们下手呢?
到时候,他们还会有安慰的日子过吗?
怀揣着这样的忧虑,姜同云已经好几天都没能睡好觉了。
现在听谢怀雵说陛下对储君人选还有犹豫,姜同云甚至都觉得这还真是一个好消息呢。
谢怀雵收起书信:“陛下不让在封地的王侯们回京,恐怕就是不想在他做出决定之前,让这些尚在考察期的皇子们得到来自宗室的额外助力。”
“接下来,就看陛下会不会让余下两个尚未正式参与朝政的皇子进入朝堂。”说到这里,谢怀雵停顿了一下,“等等。先前发下的邸报里没有提到,太子妃和东宫的遗孤们如何安置的事情?”
姜同云回忆了一下,摇头道:“并无有关消息。”
谢怀雵若有所思:“那陛下很有可能会把太子的两个儿子也纳入储君人选的考量中去。”
“我们去封信给含昭,想办法从她那里了解一下东宫目前的状况!”
*****
关于太子妃及其子女们的安置问题,谢含昭写来的回信里只简单写了一句——
“父皇要求一切如旧。”
一切如旧,就是让太子妃和那几个孩子照旧住在东宫、照旧享受先前的待遇。
收到谢含昭的这封回信后,姜同云终于松下了一口气。
陛下还愿意为太子妃和几个孩子保留太子在时的待遇,那就说明陛下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立储的打算。而且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谢怀雵的猜测——陛下可能确实有意将太子的两个儿子也纳入储君人选之中去。
其实仔细想一想,那位由太子妃生下的、陛下的长孙,除了年纪略小之外,别的地方都不比其余皇子逊色。
论出身,他的母亲系出名门;论支持,他天然就能继承一大部分太子遗留下来的资源。
更重要的是,论起感情,陛下不可能不把对亡妻和长子的感情转移寄托到这个孩子的身上。
而在抛开这些客观因素后,姜同云私心里也是更希望能由太子的后人继承皇位。
一方面,太子妃一直以来都对她照顾有加。如果她的孩子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那太子妃的将来才算有了保障。否则不管换了谁继位,太子妃都会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地步,甚至如果运气不好,新帝不够宽容,太子妃往后的日子都要不好过的。
另一方面,如果是太子的后嗣继位,以太子和太子妃的性情来看,谢怀雵和姜同云夫妻俩以后遭遇刁难的可能性也会更小一些。
想到这里,姜同云忍不住合十双掌,对着天空拜了两拜:拜托了,一定要争争气,把你那几个叔叔全部比下去啊!
*****
金陵。
在经历了一场内心的痛苦煎熬之后,陛下终于送走了太子的棺椁。
因为没有想过太子可能会走在自己前头的事情,陛下自然也没有提前为太子建起园陵。所以目前太子的棺椁被停放在陛下自己陵园内,与他的母亲邓皇后安置在一起。
陛下替太子挑选了一处临近自己陵园的风水宝地,等园陵修建完毕,再将太子的棺椁移入其中。
太子的棺椁移动后,朝上确实有臣子提出了关于如何安置太子妃和太子遗孤的事情。
陛下以太子妃孝顺勤俭、品性过人为由,特许她保留太子妃的头衔,带着几个年幼的儿女继续住在东宫。后宫的事务也不必假手他人,仍旧交由太子妃和楚国公主共同处理。
听到陛下的安排后,太子妃上书谢恩,但极力推辞了继续掌管宫务的任务。
考虑到太子妃心中伤痛,恐怕确实无暇他顾,陛下这才没有勉强。只是收回的后宫权柄并没有如一些人希望的那样交至妃嫔们手中。陛下令后宫诸司协助楚国公主,打理一应事宜。
后宫的安排不尽如人意就算了,陛下对他那几个儿子们的态度也变得暧昧不清。
太子丧仪结束后,就有朝臣试探性地上书,以事务繁忙为由,请陛下恢复吴王和赵王的职务。
面对这样的试探,陛下面上没有显露丝毫的不悦之色。然而他也没有松口让这两位王爷重回岗位,而是提溜着余下的四位皇子一道,入朝听政。
连着这两手安排,一些机灵点的朝臣们算是回过味来了。
看来陛下如今还未定好新任储君的人选,现在正是在考察这些皇子们呢。
陛下先前让楚国公主主理宫务的行为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在储君之位正式落定以前,陛下不想表现出对任何一位皇子的偏向,所以他宁可让女儿继续打理后宫,也不愿把这项权力交给任何嫔妃。
琢磨出陛下的意思后,一些擅长观察风向的朝臣们就开始各自选边站了。
一时之间,四位皇子之间的斗争也开始浮出水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失去了唯一选择的梁国公,居然成了各方拉拢的香饽饽。
除了实在跟太子不对付的赵王之外,其余三位皇子都各自通过身边的一些人脉关系,开始向梁国公示好。
此时的梁国公,面对三位皇子同时抛来的橄榄枝,表现出了毫不动摇的坚决态度——他们邓家只忠于君上。陛下选择了谁,梁国公府往后就会坚定地站在谁的身边!
以梁国公的性格,能够做出这样的表态,自然是因为收到了陛下的暗示。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陛下心中的天平,确实偏向了太子留下的长子。
这个孩子的优势非常突出,但短板也一样明显。
为了弥补长孙在年纪上的劣势,陛下决定暂时先空悬储君之位,在考察四个儿子的同时,给长孙足够的成长时间。
为了稳固长孙的位置,同时也是为了稳住一向冲动的梁国公,陛下召梁国公私下谈话,向他透露了一些自己的意图。
接收到陛下的暗示后,梁国公就像是被打了一针强心剂,心中大定。
对梁国公府而言,太子骤然的离世自然是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但在损失已然造成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尽量补救。
对他们家而言,太子留下的长子,确实是剩余选择中最好的一个了。
虽然在血缘上,外甥的儿子没法和亲外甥相比。但这一层血脉联系,无论如何也比别的关系更加牢靠。
再说了,太子妃母族世代都是文官,梁国公府到底是以武功立足,和太子妃家的竞争不会那么激烈。
想通这些关窍之后,梁国公自然要帮着陛下一起发力。
正因太子长子的最大劣势是年纪太小,他才会以身入局,主动配合陛下,用自身的态度来钓住四位皇子,尽量维持朝局稳定。
果不其然,在收到关于梁国公态度的反馈后,包括赵王在内的四名皇子意识到唯有陛下的意见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暂时放弃互相撕巴的动作,全都开始老老实实地入朝听政,争取在陛下面前刷足好感,早日拿下储君之位。
虽然这不妨碍他们继续在朝上拉拢人脉、组建势力,但有梁国公打头做榜样,一些还持观望态度的朝臣们也都表明了自己中立的立场,没有立刻下场选边。
尽管免不了有人想提前投资,趁机挣个从龙之功,但大部分的朝臣、尤其是一些身处高位的臣子,并没有这么快地被卷入四位皇子的储位争夺中去。他们打算像梁国公一样,暂时保持中立,等到局势更加明朗之后再做决定。
就这样,在陛下的努力维持和经营之下,朝堂暂时被维持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