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网络上的问候 ...

  •   ---
      我从未想过,在这个年纪,还会遇到这样一个人。
      那是2015年的深秋,我40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三晚上。离异多年的我,女儿住校,我一个人在家,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窗外的梧桐树在风中摇曳,落叶打着旋儿飘落,路灯的光晕染出一片昏黄。
      手机突然震动,是一条□□好友申请。我点开,备注写着:"在文学论坛看到您的文章,很喜欢,想请教一些问题。"
      头像是个年轻男人的侧脸,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三十出头的样子。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通过了申请。这些年写些随笔发在网上,偶尔也会收到读者的消息,但大多是些客套话。
      "您好,我是刘阳。"他很快发来消息,"冒昧打扰,看了您写的《秋日私语》,那种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让我很有共鸣。"
      我愣了一下。那篇文章写于三年前,记录的是我在医院照顾母亲时的所见所感。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篇平淡的文章。
      "谢谢。"我回复道,"那篇文章写得很随意,没想到会有人记得。"
      "不是随意,"他很快回复,"我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温度。特别是您写到'医院的走廊永远亮着灯,像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那种孤独感写得特别真实。"
      我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那确实是我最真实的感受。母亲住院的那段日子,我每天在医院和家之间奔波,前夫虽然有时候过去看看,但早已经不是往日的情谊,女儿还小,所有的压力都压在我一个人身上。夜深人静时,我常常坐在走廊的长椅上,看着惨白的灯光,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了一个永远走不出的迷宫。
      "您...很懂。"我斟酌着用词。
      "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说,"父亲去年生病住院,我也是这样,每天在医院和公司之间奔波。有时候半夜醒来,看着病房里仪器的指示灯,就会想起您文章里写的那种感觉。"
      我们就这样聊了起来。从文学到生活,从工作到家庭。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泛白。我看了眼时间,凌晨四点。
      "抱歉,耽误您休息了。"他说。
      "没关系,"我回复,"很久没有和人聊得这么投机了。"
      "我也是。"他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那...明天还能找您聊天吗?"
      我犹豫了一下。理智告诉我,不该和一个陌生男人保持这样的联系。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久违的悸动。
      "好。"我最终回复。
      第二天晚上,他果然准时发来消息。这次我们聊得更深入。他告诉我,他32岁,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未婚呢。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处境如此相似——虽然都有自己生活,却都感到某种难以言说的孤独。
      "有时候我觉得,生活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他说,"我们都在扮演着别人期待的角色,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我想起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以前谷建国每天早起做早餐,送女儿上学,上班,下班,做饭,辅导作业...周而复始。前夫是个好人,但我们之间早已不属于彼此,更像是为了女儿顺利考入大学的合伙人。
      "您呢?"他问,"您写作是为了什么?"
      我思考了很久才回答:"也许是为了记住。记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感受,记住生活本来的样子。"
      "那您记住我了吗?"他突然问。
      我愣住了。手机屏幕的光在黑暗中显得格外刺眼。我知道,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鬼使神差地,我还是回复:"记住了。"
      从那天起,我们开始了频繁的联系。每天下班后,我们都会聊上几个小时。有时候是分享日常琐事,有时候是讨论文学作品,有时候只是静静地听着对方说话。
      我发现,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他能理解我的每一个欲言又止,能读懂我文字背后的情绪。而我,也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每天打开手机,看到他的消息,就会不自觉地微笑。
      但理智告诉我,年龄悬殊,我们是没有结果的。可每当我想结束这段关系时,又会想起他说的那句话:"生活已经够苦了,为什么不能给自己一点甜?"
      是啊,为什么不能呢?
      就这样,我们在理智与情感的边缘徘徊。既不敢靠得太近,又舍不得远离。像两个在黑暗中互相取暖的人,明知道这样不对,却还是贪恋那一点温暖。
      直到那个雨夜,一切都改变了。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