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 12 章 ...

  •   钟隽。钟伯甫。

      竟是此人。

      陈襄认识钟隽,甚至可以说,是打小便认识的。

      昔年,颍川士族常有聚会,各家会带上自家悉心培养的小辈,名为交流,实则也是一种隐晦的较量与展示。

      钟隽只比他年长一岁,却仿佛天生就少了孩童应有的活泼,永远衣着一丝不苟、坐姿端正挺拔,脸上挂着那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严肃表情,活脱脱一个行走的礼教牌坊。

      这人还特别喜欢端着一副世家公子的架子,来教诲他这个不守规矩的人。

      陈襄只觉得这人无趣至极,从来都是敬而远之。及至年长,两人更是没什么深交。

      直到他对钟家动手,逼迫当时的钟家家主退位让贤。

      ——接任家主之位的,正是钟隽。

      对方在他以钟家上百口人命的威胁之下,被迫入了主公麾下,自此与他针锋相对。

      他提出的诸多旨在迅速稳定局势、打破旧有格局的策略,钟隽几乎是逢策必反,引经据典,条条批驳。

      陈襄倒也容忍了他的“唱反调”。

      一来,钟隽此人古板尊礼,不擅那些勾心斗角,纵然反对也都是摆在明面上,从不像某些人那样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搞些阴私伎俩;二来,对方虽然喷他,但并不能对他造成实质性的阻碍,也确实恪尽职守地处理好了自己分内的事务。

      如今想来,礼部尚书这个职位,掌管礼仪规制,祭祀典章,倒真是为对方量身定做一般。

      “这位钟尚书,出身颍川钟氏,乃是当世名士,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在士林中声望极高。由他担任主考,足见朝廷对此次科举之重视。”

      杜衡的声音将陈襄从短暂的回忆中拉回现实。

      礼部尚书担任科举主考官,本是应有之义。

      只是按理说,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副考官通常会选用一位出身相对较低、但同样德才兼备之人。

      可这次的副考官虽非顶尖士族,却也绝非寒门。

      陈襄无声地叹了口气。

      不过,既然主考官是钟隽……那倒不必去特意打探对方的喜好了。

      “你此次答卷,字迹务必清晰整齐。”陈襄开口道,“最好用隶、楷,莫要想着炫耀用行书草书。”

      钟家本就以书传家,钟隽自幼苦练又天赋极佳,早已为当世大家。

      寻常学子那些刻意追求飘逸或险绝的笔法,在他眼中恐怕不过而而。

      “还有策论,”陈襄的手指轻叩桌面,“立论不必追求什么惊世骇俗、石破天惊。钟伯甫此人,最重规矩法度,喜好的是四平八稳、中正平和的文章。”

      “所以,你的策论,结构务必清晰,论证务必扎实,观点稍显保守亦无妨。”

      杜衡听得极为认真,将这些都记在心中。

      陈襄沉吟片刻,又想起一桩关键之事,叮嘱道:“对了,你在策论中,尽量避免提及武安侯以及他的那些政策。钟伯甫不认同对方的思想。”

      陈襄说这话后,以为杜衡会出言辩驳,毕竟对方对武安侯的推崇他有目共睹。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杜衡只是眉头紧皱,似乎在内心快速权衡思考,然后郑重地点了点头应道:“衡,记下了。”

      陈襄看向对方的眼神里充满了欣慰。

      果然,他没看错人。

      杜衡可比钟隽那家伙好多了!

      钟伯甫这人又高傲又死板,哪怕把剑架在他的脖子上,他也绝对不会“委曲求全”。

      当年他杀进钟家,当面威逼对方之时,对方差点就给他来了个宁死不屈自绝性命血溅当场。

      再看眼前的杜衡,却知晓灵活变通。

      “来来来。”陈襄心情甚好,这一路行来他也算是把杜衡当做自家后辈来看了。

      他朝杜衡招了招手:“这科举策论的章法格式与寻常文章不同,我告诉你什么叫做‘八股文’……”

      应试教育的经验,在这个科举刚刚兴起的时代简直是降维打击。

      在陈襄的教诲之下,杜衡醍醐灌顶,经验值蹭蹭上涨。

      而陈襄也并未无所事事。既已决定要参与科举并取得名次,那他也该用些心思准备。

      有系统资料库在,考试内容倒无需担心,唯一需要上心的,便是如何掩饰他的字迹。

      陈襄略一思考便想出了办法。

      用左手答题。

      曾有段时日,他的右手受伤,只能用左手写字,写出的字迹与右手全然不同,不追求艺术性,只以清晰为主,正合适用来考试。

      他便将其捡起,练习了起来。

      一连几日,两人都闭门学习,直到有会馆中的学子来敲门。

      “杜兄,陈兄,可有好消息告知二位!”

      来人也是荆州士子,与杜衡有几分交情,此刻正一脸兴奋:“翰林院那边传来消息,说是要在三日后举办一场大型文会,邀请此番所有来长安参加会试的举子!”

      “听闻届时不仅有翰林院的大学士亲临,甚至可能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儒也会出席讲经!”

      这话一出,不仅是杜衡,连带着周遭几间客房里探出头来的学子,眼中都燃起了热切的光芒。

      科举之前,京中大小文会不知凡几,但大多是同乡、同窗之间的小范围聚会。

      像这般由翰林院出面,召集全体应试举子的盛会,还是头一遭。

      这就像是老师在期末大考前,突然组织了一场全校范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还请来了几个可能参与出题的“专家”坐镇。

      你说你去不去?

      无论是消息灵通、意在结交人脉的士族子弟,还是渴望一鸣惊人、获得垂青的寒门学子,都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杜衡看向陈襄,眼中带着明显的询问和期待。

      陈襄略一思忖,便点了点头。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妥,这场文会无疑是观察各方反应、收集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最佳场合。

      “同去。”陈襄言简意赅道。

      ……

      三日后,惠风和畅,春光明媚。

      因为学子众多,朝廷特意开放了一处郊外园林作为此次宴会的场地。陈襄与杜衡随着几位相熟的学子,一同登上了会馆准备的马车。

      时已入三月,绿草茵茵,杨柳依依,目之所及的是郊外广阔的原野和连绵的青山。

      马车行了约莫半个时辰,便遥遥望见一片掩映在绿树中的亭台楼阁,红墙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此园乃是前朝末代皇帝倾举国之力,搜刮民脂民膏所建。新朝建立后,这片园林自然也就归了皇室。

      新朝崇尚节俭,并未对园林多加修缮,但其固有的规模和景致,依旧是寻常人难以想象的。

      马车在园林外停下,一行人依次下车,步入园中。

      甫一入内,只见园内早已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冠博带、衣袂飘飘的文人学子。或三五成群,聚于亭台水榭之旁;或独自一人吟咏赏景;或围拢在几处临时搭建的讲坛周围,翘首以盼。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士子如云,蔚为壮观。

      丝竹声声,伴着清谈笑语,一派和谐之景象。

      此时文会尚未正式开始,同来的几位学子早已按捺不住,兴奋地四散开来,有的去寻觅相熟的同乡或故友,有的则被园中美景吸引,流连忘返。

      杜衡认出了不远处几个同样来自荆州的士子,欲上前招呼。

      “陈兄,那边有几位我的旧识,不如一同过去?”

      陈襄微微摇头,道:“居正自去便可,我在此处随意走走。”

      目送杜衡离开,陈襄缓步走到一处临水的石桌旁。

      此处位置稍偏,视野却颇为开阔,正好能将园中大部分景象收入眼底。

      他上辈子也曾来此参加宫宴。

      但那时每一次踏入这片园林,都伴随着暗流涌动的政治角力和刀光剑影的权谋算计,如今这般轻松地欣赏景色,却是从未有过。

      赏了一会儿景,陈襄便将目光移到人身上。

      这一看,便见场中寒门与士族之间的壁垒无比清晰。

      出身高门的士族子弟,无一不是衣着光鲜。

      他们身上的袍服多是用上好的锦缎、绫罗裁剪而成,往往还用金银丝线绣着繁复精美的暗纹。腰间悬挂的玉佩、香囊、金银配饰,无一不是价值不菲。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那些寒门士子。他们大多穿着朴素的布衣长袍,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说话的声音不高,眉宇间虽有锐气与渴望,却也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拘谨和自持。

      那些锦衣华服的士族子弟大多只与同样出身之人交谈,寒门士子们也是相同。

      两方人马,泾渭分明。

      这便是如今朝堂上的缩影么。

      陈襄端起桌上的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水。

      还未待喝上一口,便听见远处隐隐传来一阵喧闹之声。

      “——《春秋》三传,固然各有侧重,然公羊学派微言大义,若无家学渊源,只恐流于表面,难得精髓啊。

      说话的是个身着银红锦袍的年轻士子,眉宇间带着几分自矜,身旁是几位同样衣饰华贵的同伴。

      被他们目光所及的是几个穿着朴素襕衫的寒门学子。

      一位寒门学子面皮涨红,出声反驳:“这位兄台此言差矣!圣人经典,天下公器,何来家学秘传之说?我辈虽出身寒微,用心研读,未必不能领悟其中深意。”

      那红衣士子道:“这位兄台误会了,我等不过是在探讨经义,交流心得罢了。”

      “若兄台不忿吾之所言,既如此,那吾倒想向兄台请教,《春秋繁露》中‘天人感应’之说,董子本意与后世儒生之阐发,其流变若何?”

      这问题看似寻常,实则刁钻,需得对经学流变有通盘了解,且能辨析其中细微差异。

      那寒门学子一时语塞。他于经典原文或许熟悉,但对此等宏大梳理与辨析,却非一日之功。

      更何况是在这众目睽睽之下,被对方带着审视甚至轻蔑的目光盯着。

      他张了张嘴,终是未能答出。周围响起几声若有若无的蔑笑。

      “《春秋繁露》论天人感应,旨在构建君权神授之基,强调君主德行与天意相通。董子本意,重在以天道警示人君,劝其修德。”

      一道沉稳的声音响起,只见杜衡从人群中站了出来,身姿挺拔如松。

      “后世阐发,或有偏重灾异谶纬,或有将其化为纯粹哲学思辨者,流变之中,确有偏离董子原初政教目的之嫌。至于矛盾之处,若论‘天不变,道亦不变’与‘天人感应’中天随人变的具体表现,确需细加分辨,然此非自相矛盾,乃是不同层面之论述……”

      杜衡不疾不徐,将方才那问题剖析得条理分明。

      红衣士子面色不好,他将杜衡上下打量了一番:“不知兄台是?”

      杜衡见礼道:“杜衡,字居正。乃是荆州士子,出身零陵杜氏。”

      那红衣士子在脑中回想一番,发现零陵杜氏不过是个乡下的小士族,皮笑肉不笑道:“原来是杜兄。”

      “杜兄高见,佩服。不过,方才我等所论,乃是公羊学派之精微,杜兄既有兴致,不如再请教一二?”

      说罢,他与同伴交换了个眼色,接连又抛出几个关于《春秋》经义的僻难问题,涉及名物训诂、版本源流,颇有几分故意卖弄家学的意思。

      但杜衡凝神思索,一一作答,虽偶有沉吟,但终究是引经据典,论述周全,将对方的问题逐一化解。

      周围的人越聚越多,那几个世家子弟面色渐渐有些不好看。

      他们将目光望向了中央的一位青年。

      此人长着一副玉树临风的相貌,穿着一身宝蓝色的华袍,领口处别着枚金粟纽子,腰间悬着羊脂玉佩。

      “崔兄……”红衣士子面带难色,也向对方望去,颇有几分求助之意。

      对方点了点头,手里悠哉摇晃着的扇子“唰”地一合。

      “诸位高论,确是精彩。”他将合起的扇子敲在手心,开口道,“只是,谈经论道,终究是为了经世致用。方才杜郎君言及‘天人感应’,谓其旨在‘警示人君,劝其修德’。”

      “然,若逢乱世,君王失德,天灾人祸并举,饿殍遍野,此时,为臣者当如何?是恪守‘天命’,坐待君王自省,祈求上天垂怜?还是当,另寻他途?”

      此问一出,场间顿时一静。

      之前的争论,尚在经学范畴之内,纵有刁难,亦有章法可循。但这“崔兄”的提问,却骤然拔高,直指忠君与民生,天命与人事的冲突。

      在这前朝覆灭未久,新朝初立的背景下,这问题显得格外敏感。

      杜衡脸色微变,张了张口,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若说坐待君王自省,未免迂腐冷漠,置万民于水火而不顾;可若是说“另寻他途”……在这前朝殷鉴不远的当口,这几乎等同于公然讨论“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周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带着风拂过树叶的飒飒声响也变得微弱而遥远。方才还略显嘈杂的人群,此刻鸦雀无声。

      那群世家子弟们看向那“崔兄”,又看看顿口无言的杜衡。

      这个问题,无人敢轻易接话。

      就在这一片沉默当中,一道清越如玉石相击的声音突然自人群之后传出。

      “天灾人祸,非独君王失德之兆,亦是吏治腐败,民生凋敝之果。”

      “为臣者,上不能匡君之失,下不能安抚黎庶,才需问‘当如何’!”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2章 第 12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随榜更新,最低隔日更(笔芯) 推推同类型预收,都是古耽万人迷~ 《继承哥哥“遗孀”成为江东之主》 《病弱黑莲花穿到总受文当渣攻》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