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红豆依旧 ...


  •   2023年的北京,初秋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客厅,为木质地板镀上一层金色。邵明川站在镜子前,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领带的结。六十岁的他鬓角已经全白,但腰背依然挺直,眼神明亮如初。

      "需要帮忙吗?"俞晚枫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邵明川转身,看到爱人站在卧室门口,手里拿着两杯咖啡。六十二岁的俞晚枫比年轻时丰润了些,眼角皱纹明显,但那双琥珀色的眼睛依然清澈,只是现在多了几分岁月沉淀的从容。

      "这条领带总是不听话。"邵明川抱怨道,任由俞晚枫接过领带两端。

      俞晚枫的手指灵活地翻动着,不一会儿就打出完美的温莎结:"好了。"他退后一步打量,"很精神。"

      "比不上你。"邵明川接过咖啡,趁机在爱人脸颊上亲了一下,"俞大教授今天格外帅气。"

      确实,俞晚枫今天穿了一套深灰色西装,内搭浅蓝色衬衫,胸前别着那枚红豆形状的胸针——邵明川送他的四十岁生日礼物。作为中科院院士,他今天要出席一个重要会议,而邵明川则以科技传记作家的身份受邀报道。

      "紧张吗?"邵明川问,"听说部长要亲自听你的汇报。"

      俞晚枫摇摇头,嘴角微微上扬:"只是常规项目进展报告。倒是你,新书准备得怎么样了?"

      "素材都齐了,就差动笔。"邵明川看了看手表,"走吧,再不出门要堵车了。"

      他们的公寓位于海淀区一栋老式板楼的顶层,是二十年前买下的。虽然电梯去年才装上,但两人早已习惯了爬楼梯——这对保持健康有益,俞晚枫总是这么说。

      楼下停着那辆开了十年的沃尔沃,是当年《红豆》畅销后邵明川执意要买的"奢侈品"。俞晚枫坐进驾驶座,动作依然利落。岁月似乎对他格外宽容,除了头发花白和略微发福外,几乎看不出已是花甲之年。

      车子驶入早高峰的车流,邵明川望着窗外飞速后退的城市景观,突然想起什么:"对了,马老板昨天发信息,说溪口村的图书馆扩建工程下周竣工,问我们能不能回去剪彩。"

      "下周?"俞晚枫皱眉,"我要去广州参加那个国际植物学论坛。"

      "我也是这么回复的。"邵明川笑道,"不过他说可以改期,等我们方便。"

      二十年来,溪口乡村图书馆已经从最初的两层小楼发展成全县知名的文化中心,拥有上万册藏书和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更让两人欣慰的是,村里出了十几个大学生,其中三个还考上了北京的重点高校,时不时会来他们家做客。

      "那就下个月吧。"俞晚枫打了转向灯,"正好看看红豆林的秋色。"

      车子停在科学院门口,保安认出了他们,热情地打招呼:"俞院士早!邵老师早!"

      会议持续了一整天。中午休息时,邵明川在走廊上捕捉到几个年轻研究员偷瞄俞晚枫的眼神——那种混合着崇拜和好奇的目光他再熟悉不过了。作为"天山相思"红豆的发现者和培育者,俞晚枫在植物学界早已是传奇人物,而他与邵明川的关系也早已从当年的"禁忌"变成了学术圈的佳话。

      "看什么呢?"俞晚枫走过来,递给他一杯茶。

      "看那些年轻人崇拜的眼神。"邵明川轻笑,"他们肯定想不到,鼎鼎大名的俞院士在家连洗衣机都不会用。"

      俞晚枫佯装恼怒地瞪了他一眼,但眼中的笑意出卖了他:"至少我会修水管。"

      "是啊,多才多艺。"邵明川做了个夸张的赞叹表情,引得路过的秘书捂嘴偷笑。

      会议结束后,他们婉拒了主办方的晚宴邀请,决定回家吃顿简单的晚饭。车子驶出科学院大门时,俞晚枫突然说:"要不要去老地方?"

      邵明川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那家他们初重逢时常去的茶馆。虽然北京城变化巨大,但那家老茶馆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只是装修得更现代了。

      "好啊,正好怀念一下你的茉莉花茶。"

      茶馆还在原址,但门面焕然一新。推门进去,熟悉的茶香扑面而来,只是装修从传统中式变成了简约风格。老板娘认出了他们,热情地迎上来:"俞教授!邵老师!好久不见!"

      "您还记得我们?"邵明川有些惊讶。

      "怎么不记得!"老板娘领着他们走向角落的一个位置——正是当年他们常坐的地方,"你们可是我们茶馆的传奇顾客。现在墙上还挂着你们的照片呢!"

      她指向一面"老顾客留念墙",上面果然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三十多岁的邵明川和俞晚枫坐在这个位置上,面前摊开着笔记本,专注地讨论着什么。

      "天哪,这得有二十多年了吧?"邵明川凑近看,"那时候我们还在做《草木人间》专栏。"

      俞晚枫轻轻触摸照片,眼中闪过一丝怀念:"时间过得真快。"

      老板娘知趣地退开,不一会儿端来一壶上好的茉莉花茶和两碟茶点:"老样子,我记着呢。"

      茶还是那个味道,花香浓郁,入口回甘。邵明川看着俞晚枫专注泡茶的侧脸,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在农科院实验室里偶遇的下午,恍如昨日。

      "想什么呢?"俞晚枫递过茶杯。

      "想我们第一次在这里喝茶的情景。"邵明川抿了一口,"那会儿你紧张得手都在抖。"

      "因为我没想到会再见到你。"俞晚枫的声音轻了下来,"更没想到......"

      话没说完,一个迟疑的声音插了进来:"请问...是俞教授和邵老师吗?"

      他们抬头,看到一个六十多岁的女人站在桌边,穿着得体,头发烫成精致的短卷发,脸上带着不确定的表情。

      "您是?"邵明川一时没认出来。

      "真的是你们!"女人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我是赵丽华啊!农科院院办的,以前跟赵建国一个办公室......"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赵丽华,当年农科院院办的文员,赵建国的同事但并非同伙,还曾偷偷给俞晚枫递过消息。三十年过去,她老了许多,但那双大眼睛依然有当年的影子。

      "赵姐!"邵明川连忙起身让座,"好久不见!"

      寒暄过后,赵丽华坐下聊起了这些年的经历。退休后她去了□□女儿带孩子,这次是回北京处理老房子的事。

      "看到新闻说俞教授当选院士,我就想着能不能偶遇..."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想到真碰上了。"

      "您这些年好吗?"俞晚枫礼貌地问。

      "挺好的。"赵丽华笑了笑,突然压低声音,"其实...我一直想跟俞教授道个歉。当年赵建国他们那么对你,我虽然不赞同,但也没敢站出来......"

      俞晚枫摇摇头:"都过去了。您当时已经帮了很多。"

      "对了,你们知道赵建国的近况吗?"邵明川转移了话题。

      赵丽华撇撇嘴:"出狱后去了南方,听说做点小生意。前年中风了,现在半身不遂。"她顿了顿,"至于张教授...五年前就去世了,肝癌。"

      一阵沉默。即使过了这么多年,那些名字依然能勾起复杂的情绪。邵明川想起当年被迫辞职、实验室被查封的黑暗日子,又看看现在身边功成名就的爱人,不禁感慨命运的曲折。

      "不说这些了。"赵丽华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俞教授,这个...我想应该物归原主。"

      信封里是一张老照片——年轻的俞青山站在一群穿白大褂的研究员中间,背后是"1957年全国植物学大会"的横幅。

      "这是......"俞晚枫的手微微发抖。

      "当年整理档案时我偷偷留的。"赵丽华轻声说,"想着有一天能还给您。您父亲...是个好人。我实习时他教过我标本制作。"

      俞晚枫久久凝视着照片,眼中的情绪复杂难辨。邵明川在桌下悄悄握住他的手,感受到熟悉的温度。

      "谢谢。"俞晚枫最终只说出这两个字,但足以让赵丽华眼中泛起泪光。

      告别时,赵丽华犹豫了一下,突然说:"其实...院里一直有人知道你们的事。大多数人...是祝福的。"

      这个意外的告白让两人都愣住了。赵丽华笑了笑,挥手离开,留下他们站在茶馆门口,沐浴在初秋的夕阳中。

      "想不到吧?"邵明川打破沉默,"我们当年小心翼翼,其实早被看穿了。"

      俞晚枫望着赵丽华远去的背影,轻声道:"时代变了,人也变了。"

      回家路上,他们绕道去了农科院。东配楼已经翻新过,但306实验室的门牌依然保留着,现在是青年创新工作室。透过玻璃门,他们看到几个年轻的研究员正在讨论,桌上摆满了试管和仪器。

      "要进去看看吗?"邵明川问。

      俞晚枫摇摇头:"不必打扰他们。"但他的目光依然留恋地扫过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那里承载着太多记忆——深夜的实验、激烈的讨论、那个改变一切的培养皿爆炸事故......

      "走吧。"最终他轻声说,"去温室看看。"

      温室比三十年前扩大了三倍,里面分区种植着各种珍稀植物。俞晚枫带着邵明川径直走向最里面的一个区域——那里有几株高大的红豆树,枝头挂满了鲜红的豆荚。

      "是天山相思?"邵明川认出来。

      "嗯,第三代的改良品种。"俞晚枫轻抚过一片叶子,"已经在北京的五个公园试种成功了。"

      邵明川看着爱人专注的侧脸,突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在实验室里废寝忘食的年轻科学家,和现在这个享誉学界的院士重叠在一起。岁月改变了容颜,但那份对植物的热爱丝毫未减。

      "晚枫。"他轻声唤道。

      "嗯?"

      "为你骄傲。"

      俞晚枫转头看他,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我们回家吧。"

      晚饭后,他们像往常一样坐在阳台上喝茶。这个习惯保持了三十年,从最初的茉莉花茶到现在养生的大麦茶,从租住的小公寓到如今宽敞的家,不变的是一起看夕阳的仪式感。

      "下个月去溪口村,要不要顺路去杭州看看老太太?"邵明川问,"她上次电话里说想你了。"

      俞晚枫的母亲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住在杭州的一家养老院,身体硬朗但耳朵有点背。每次他们去探望,老太太都会准备一大堆俞晚枫小时候爱吃的点心,对邵明川则像对另一个儿子般亲热。

      "好。"俞晚枫抿了口茶,"她上次说要给我看她新画的画。"

      "老太太最近迷上水墨画了?"

      "嗯,说是我父亲年轻时教过她几笔,现在想捡起来。"

      夜色渐深,星光透过北京难得清澈的夜空洒下来。他们的阳台正对着西山,远处城市的灯火如同星河倒映。邵明川翻看着赵丽华给的照片,突然发现背面有一行小字:"给晚枫,愿你如红豆般坚韧灿烂。父,1957.9"

      "晚枫,看这个。"他递过照片。

      俞晚枫接过,读完后久久不语。邵明川知道他又在想父亲——那个在黑白照片里微笑的年轻人,和记忆中佝偻着背挨批斗的中年人,如何在儿子心中达成和解。

      "他一直相信你。"邵明川轻声说。

      "嗯。"俞晚枫将照片放在茶几上,旁边是那本已经翻旧了的《红豆》,"就像你一样。"

      手机突然响起,打断了这一刻的静谧。是小林——现在已经是林教授了,俞晚枫的接班人,负责红豆项目的日常研究。

      "俞老师!"视频那头的小林兴奋地说,"组培实验有新进展!那批从天山带回来的种子,有三颗发芽了!"

      俞晚枫立刻坐直了身体:"真的?离采集已经过去二十六年了!"

      "是啊!DNA检测确认是天山相思的纯种!"小林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可能找到了延长种子休眠期的方法!"

      挂断电话后,俞晚枫的眼睛亮得惊人,像个得到新玩具的孩子。邵明川忍不住凑过去亲了他一下:"恭喜,又一重大发现。"

      "是团队的功劳。"俞晚枫谦虚地说,但嘴角止不住上扬,"如果父亲知道......"

      "他一定为你骄傲。"邵明川接过话头,"就像我一样。"

      他们相视而笑,无需更多言语。茶几上的照片里,年轻的俞青山目光炯炯,仿佛正透过时光凝视着儿子和那个与他并肩而坐的人,眼中满是欣慰。

      夜深了,邵明川洗漱完毕,发现俞晚枫已经靠在床头,戴着老花镜翻阅一本新出的植物学期刊。这个画面三十年来几乎每晚重复,却依然让他心头一暖。

      "睡吧,明天还要去参加那个科普论坛。"他抽走期刊,关上台灯。

      黑暗中,俞晚枫的手摸索着找到他的,十指相扣:"明川。"

      "嗯?"

      "谢谢你。"

      "又来了。"邵明川轻笑,"这次是为什么?"

      "为一切。"俞晚枫的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为等我,为陪我回来,为这三十年......"

      邵明川翻身将他拥入怀中,感受着熟悉的温度和气息:"傻瓜,这才刚开始呢。"

      窗外,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转瞬即逝却又绚烂无比。就像那些年少的誓言、漫长的等待和最终的重逢,短暂的人生中,总有些东西能穿越时光,历久弥新。
      如同红豆,年年枯萎,岁岁新生。
      [全文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段评已开~ 欢迎大家收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