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学生时代 ...
-
刘大华的父亲叫刘建国,是个朴实勤劳的农民,一辈子都在土地上辛勤耕耘。那被岁月压弯的脊梁”
,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劳作。他的双手长满了老茧,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生活的艰辛。然而,即便他的身躯因常年劳作而微微弯曲,但他的眼神中始终透着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那坚定的目光,仿佛是黑夜里的明灯,照亮着……家人前行的道路。
母亲王秀兰,是个贤惠善良的女人。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她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琐碎事务。从清晨的第一缕炊烟,到夜晚缝补破旧衣裳的油灯微光,她从未有过丝毫怨言。哪怕生活再艰难,也总能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那补丁密布却干净整洁的衣物,那简单却充满温暖的饭菜,都是她对这个家深深的爱。
他们一家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村的发展十分缓慢。交通,是制约发展的首要难题。村里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崎岖的土路,晴天时尘土飞扬,坑洼不平;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仿佛一片沼泽。运输货物全靠人力肩挑背扛,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刘大华至今还记得,有一年家里收成不错,父亲和哥哥满心欢喜地挑着新收的粮食去镇上售卖。那沉重的担子压在他们肩头,一步一步,在土路上留下深深的脚印。可回来的时候,遇上了大雨,土路瞬间变成了泥塘。父亲和哥哥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几次滑倒,粮食也撒了不少。回到家时,两人满身泥泞,疲惫不堪,眼中满是无奈和辛酸。
医疗条件的简陋更是让人揪心。村里的诊所只有一个略懂医术的赤脚医生和一些简单的药品。有一次,刘大华突发高烧,持续不退。父亲心急如焚,背起他就往镇上的医院赶。十几里的山路,父亲一刻也不敢停歇,刘大华在父亲的背上,能感受到父亲急促的呼吸和沉重的脚步。然而,到了医院,面对昂贵的医药费,父亲囊中羞涩。无奈之下,只能抓了几副便宜的草药,又背着刘大华匆匆赶回家。
刘大华迷迷糊糊中,感觉父亲的背是那么温暖,却又那么沉重。他在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教育资源的稀缺,也成为了这个家庭乃至整个村子的痛。村里的学校只有几个老师,教学设施破旧不堪。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冬天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来;黑板坑坑洼洼,粉笔也常常不够用。刘大华的姐姐刘梅,是个聪明伶俐且成绩优异的孩子。她对知识充满渴望,梦想着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现实的残酷却打破了她的梦想。家里实在供不起她继续读书,她只能含着泪,早早辍学,回到家中帮着父母干活,用稚嫩的双手分担家庭的重担。
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让庄稼的收成很大程度上依赖天气。有一年遭遇旱灾,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田里的禾苗渐渐枯黄。刘大华一家眼睁睁地看着辛苦种下的庄稼颗粒无收,心中充满了绝望。为了生存,全家只能靠挖野菜、借粮度日。那段时间,每一口饭都显得无比珍贵。父亲为了能让家人填饱肚子,甚至去山上挖树根、找野果。有几次,父亲回来时身上布满了划伤和蚊虫叮咬的痕迹,但他的手中却紧紧握着为家人找来的食物。
过年的时候,本该是充满欢乐和希望的时刻,但对于刘大华一家来说,却总是显得那么冷清。别人家的孩子都能穿上新衣,吃上糖果,欢快地玩耍。而刘大华他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心中充满了羡慕。父母为了给孩子们一点过年的喜悦,会想尽办法做一顿稍微丰盛一点的饭菜,但也不过是多了几个粗面馒头和一点少得可怜的肉。
这些艰难困苦的生活例子,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小小缩影。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刺痛着刘大华的心,却也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成长的动力和决心改变命运的源头。
刘大华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那些艰辛的过往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的内心愈发坚定。他深知,要想摆脱贫困,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每当夜幕降临,他总会望着满天繁星,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一定要让家乡摆脱贫困的束缚。
而这份决心,如同星星之火,在他心中越烧越旺,引领着他不断前行,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追寻那属于他们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