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主题 ...
-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82层,应祐站在会议室的落地窗前,俯瞰黄浦江蜿蜒如带。
玻璃上反射出他一丝不苟的西装和严肃的表情,但领带的选择暴露了一丝不同。
——深蓝色底上点缀着小小的雪花图案,与整个精英形象微妙地不协调。
“应总,客户到了。”助理轻声提醒。
应祐整了整领带,转身走向会议桌。
今天这场谈判至关重要,一家德国科技公司寻求亚太区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包括几家国际巨头。
“Mr. Ying, a pleasure to meet you at last.”德方代表Schmidt先生握手有力,蓝眼睛锐利如鹰,“We've heard great things about your work in London.”
谈判进行了两小时,胶着在利润分配比例上。
德方坚持75%-25%的分成,而远景的底线是65%-35%。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双方代表都绷紧了脸。
应祐放下手中的笔,突然改变了策略:“Schmidt先生,您真正关心的不是这10%的利润差,而是对中国市场的控制权,对吗?”
德方代表微微挑眉,没有否认。
“如果我们建立一个联合决策委员会,关键决策需要双方一致同意,这个比例问题是否就迎刃而解了?”应祐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忽视的坚定。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Schmidt先生与同事交换了一个眼神,嘴角微微上扬:“You read my mind, Mr. Ying.”
一小时后,协议达成,双方握手言欢。
送走客户后,助理忍不住对应祐竖起大拇指:“应总,您怎么知道他在意的是控制权不是利润?”
应祐解开西装扣子,若有所思:“有时候人们争吵的表面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
这句话脱口而出后,他自己都愣了一下。
——这完全是纪然的思维方式,那种直指核心的直觉力,曾经让他又恼火又着迷。
回到办公室,应祐打开电脑,邮箱里堆满了待处理的文件。
他点开一封来自北立市政府的邮件——对方邀请他参加下个月的城市经济论坛。
鼠标在“回复”按钮上悬停了一会儿,最终他转发了邮件给助理:“安排行程。”
日历上,论坛日期旁边标着一个小小的雪花图标。
应祐自己都没意识到什么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
——用雪花标记所有与北立市有关的行程。
就像某种密码,只有自己能懂。
窗外,上海的夜色渐浓,霓虹灯开始闪烁。
应祐揉了揉太阳穴,点开手机相册。
划了几下后,一张照片映入眼帘。
——纪然在江边餐厅的灯光下微笑,眼睛弯成月牙。
五年了,他从未删除这些照片,就像从未取出《雪国》书页间的那张纸条。
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发来的消息:「记得明天和张家千金吃饭的事吗?七点,外滩三号。」
应祐叹了口气,回复:「记得。」然后补充:「最后一次,妈。」
放下手机,他走到窗前。
上海的夜景璀璨夺目,但此刻他想起的却是北立市中央公园那个安静的早晨,冰湖上孩子们的笑声,和那本夹着纸条的旧书。
同一时刻,北立市“纪氏书屋”的二楼,纪然正在为明天的读书会做准备。
黑板上写着主题:“改变你人生的那本书。”
十几个座位已经摆好,每张椅子上都放着一份推荐书单。
“老板,这本要放哪里?”实习生小林举着一本《百年孤独》问道。
纪然转身,看到那熟悉的蓝色封面,心跳漏了半拍:“就...放在推荐桌上吧。”
“要作为明天的推荐书之一吗?”
纪然走过去,接过书。
这是书店里常备的版本,不是应祐送他的那本精装版,但触碰到封面的瞬间,指尖还是传来一阵微妙的电流感。
“是的。”他最终说,“就说是...一个朋友推荐的。这本书教会他孤独的价值,也让他明白真正的相遇如何改变人生。”
小林认真记下这段话,完全没有注意到老板微微颤抖的手指和突然变得柔软的眼神。
书店打烊后,纪然独自留在二楼整理明天要用的材料。
窗外飘起小雪,北立市的冬天一如既往地寒冷。
他泡了杯热茶,坐在窗边的位置,随手翻开《百年孤独》。
一张照片从书页间滑落。
——是他和应祐在江边的合影,唯一一张正式的两人合照。
照片上的他们那么年轻,那么充满希望,完全不知道即将到来的分离。
纪然轻轻抚过应祐的脸,想起昨天接到的那通电话。
——江城出版社想邀请他去参加春季图书展。如果接受邀请,他将再次踏上那座充满回忆的城市。
而这一次,应祐可能真的在那里。
手机铃声打断了思绪。
是父亲。
“小然,明天记得带降压药来医院复查。”父亲的声音比几年前有力多了,但每月一次的复查从未间断。
“记着呢。”纪然将照片放回书页间,“明天读书会结束就去。”
“什么主题来着?”
“改变你人生的那本书。”
父亲轻笑一声:“那我的答案肯定是《音乐理论基础》。”停顿了一下,他又问,“你呢?你会推荐哪本?”
纪然的目光不自觉地飘向那本《百年孤独》,然后轻声回答:“《雪国》。”
挂断电话后,纪然走到书店的落地窗前。
雪花在路灯下旋转飞舞,像无数细小的光点。
五年了,他以为自己已经将那段感情妥善收藏,却总在某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现它早已融入血液,成为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像推荐《雪国》,就像保留那张合照,就像下意识地关注上海的天气。
这些小小的习惯,如同无形的印记,记录着那三百天如何改变了他。
上海外滩三号的餐厅里,应祐心不在焉地听着对面女士的谈话。
张家千金确实如母亲所说“漂亮、聪明、家世好”,但整个晚餐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不断在寻找与纪然相似的特质。
——她说话时会不会像纪然那样偶尔手舞足蹈?
她会不会也喜欢在热巧克力里加肉桂粉?
她会不会...
“应先生对音乐感兴趣吗?”张小姐的问题将他拉回现实。
“一般。”应祐放下酒杯,“不过我喜欢一首民谣,《Winter Song》。”
“没听过呢。”张小姐优雅地擦了擦嘴角,“我更喜欢古典乐。”
晚餐在礼貌而客套的氛围中结束。
送张小姐上车后,应祐独自沿着外滩散步。
江风带着寒意,他下意识地摸了摸那条雪花图案的领带,突然意识到这个动作有多么可笑。
——仿佛还在试图抓住什么早已消逝的东西。
回到公寓,应祐脱下西装,给自己倒了杯威士忌。
电视里正播放天气预报:“江城明日迎来寒潮,气温骤降,可能有雪...”
气象员的声音渐渐远去,应祐的思绪飘回五年前那个冬天。
江城最冷的季节,酒店年会上那个弹吉他的年轻人,洒在衬衫上的红酒,雪夜共乘的出租车...
那些记忆如此鲜活,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电视里,气象员继续说:“...但气象专家表示,这次寒潮不会像五年前那样极端...”
应祐关掉电视,拿起手机。
屏幕上是助理发来的北立市经济论坛的详细日程。
他的拇指在搜索栏上悬停了一会儿,最终输入了“纪氏书屋。”
书店的官网简洁温馨,最新公告是明天下午的读书会:“改变你人生的那本书。”
活动详情下方有一行小字:“本期推荐:《百年孤独》《雪国》《小王子》...”
应祐放下手机,走到书柜前抽出那本《雪国》。
纸条还在原处,“希望他永远幸福”的字迹已经有些褪色,但依然清晰可辨。
他轻轻抚过那些字,想起北立市公园长椅上的清晨,想起那个穿红色羽绒服摔倒又爬起来的小女孩。
有些东西,一旦在你生命中出现过,就会永远改变你看世界的方式。
对应祐而言,纪然就是这样的存在。
——三百天的爱情,一生的印记。
北立市的深夜,纪然锁好书店大门,走在回家的路上。
雪已经停了,但寒气逼人,每一步都在积雪上留下清晰的脚印。
路过中央公园时,他停下脚步,望着那个被雪覆盖的湖面。
——白天孩子们滑冰的地方,现在安静得像一幅水墨画。
手机震动,是书店的公众号推送自动发送的明日活动提醒:“改变你人生的那本书——纪然老板亲自主持,分享那些触动灵魂的文字...”
纪然关掉通知,继续往前走。
路过一家仍在营业的咖啡店时,他透过橱窗看到电视上正在播放天气预报:“...江城明天将迎来今年最强寒潮...”
五年前江城那个寒冷的冬天突然浮现在眼前。
应祐的大衣包裹着他的感觉,雪地里两人并排的脚印,咖啡馆里四个小时的畅谈,暴雨小屋里几乎发生的吻...
这些记忆碎片如同雪花般在他心中旋转飞舞,既冰冷又温暖。
回到家,父亲已经睡了。
纪然轻手轻脚地走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应祐送的《百年孤独》。
翻开扉页,应祐当年写的赠言依然清晰:“给纪然——愿你在孤独中发现星辰,应祐。”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字迹,然后合上书,放回原处。
窗外的北立市静谧安详,雪花又开始飘落。
明天读书会上,他会告诉参与者:“真正改变你人生的书,往往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就像那些最重要的人。”
而有些书,有些人,即使只陪伴你短短三百天,留下的印记却足以温暖余生所有的冬天。
因为江城气象台说得对。
——再也不会像五年前那个冬天那样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