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定型是在宋朝,所以宋早期科举还在调整阶段,最开始连几年一次都没形成定式,殿试不黜落只排名也是后加的,但北宋中期之后科举形式基本就稳定下来了。
送到皇帝面前结果到手的状元飞了这事也是有的,欧阳修第三次参加科举时是连中两元,如果把国子监考试也算在内的话,那就是中了“小三元”,结果殿试才得了十四名,官方流传的说法是因为他少年成名,考官想挫他锐气。实际上背后可能还牵扯到当时南北方文人官员的竞争,原因很复杂。所以科举实际上只能算是“相对公平”,糊名誊录,依文章选人确实可以选拔寒门士子,但一旦拆开弥封,每个人背后的身世背景放在一起,这里面的“可操作性”就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了。
考官避嫌也是有的,还拿欧阳修举例,他后来主持嘉佑二年的“千古第一榜”时误把苏轼的文章当成了自己学生曾巩的文章,为了避嫌就给压在了第二。这个千古第一榜可以算是空前绝后了,除了唐宋八大家其中三位苏轼、苏辙、曾巩在榜,还有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等一堆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