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第一章:血色襁褓(1994年冬)
1. 消毒水味的谎言(19:07)
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产房外的铁皮柜上,搪瓷杯里的胖大海已经泡发了三次。助产士孙莉解开白大褂第三颗纽扣,把听诊器捂在手心焐热。隔壁床的纺织女工林秀梅正用方言骂丈夫:“小赤佬再敢抽烟,老子拿缝衣针戳你卵子!”她丈夫缩在塑料椅上啃冷馒头,床头的氧气瓶发出嘶嘶漏气声——他们的早产儿肺功能发育不全,正躺在保温箱里苟延残喘。
孙莉盯着值班表上“张淑芬”三个字被圆珠笔划掉的痕迹。消毒水的气味突然变得粘稠,像极了弟弟孙小军透析时透析液的味道。三天前她蹲在长乐路公共厕所隔间,听见护士长和总务科老王压低声音:“纺织厂那对双胞胎早产,多给三百块营养费就能……”她摸了摸裤袋里弟弟的透析缴费单,钢镚硌得大腿生疼。
2. 两条平行线(21:15)
周美兰用牙齿撕开红糖包装纸,糖渣簌簌落在婴儿泛紫的皮肤上。护士说这是“轻微黄疸”,但她记得小妹难产去世时,新生儿也是这样青灰色的嘴唇。她哆嗦着掀起襁褓一角,婴儿右耳后有颗朱砂痣,像落在雪地的红浆果。
同一层楼东侧,林秀梅用搪瓷缸接自来水冲奶粉。她儿子早产的黄疸更严重些,整张脸像蒙了层黄麻布。护工老周蹲在防火门后抽烟,烟头照亮他手里皱巴巴的《文汇报》——头条印着“11·15纺织厂特大火灾事故调查报告”。他忽然想起什么,摸出半包红双喜塞给林秀梅丈夫:“老林,给孩子换个牌子的奶嘴。”
3. 错位的脐带(23:03)
孙莉的帆布鞋踩过消防通道的积水。新生儿室的日光灯管嗡嗡作响,两个襁褓并排躺在辐射保暖台上。左边的女婴哭声嘹亮,右手紧攥成拳;右边的男婴像条缺氧的鱼,脐带残端还粘着血痂。她摸出注射器往奶瓶里推安定,药液顺着塑料管壁往下淌,像一条透明的寄生虫。
“小孙!急救车送来个宫外孕大出血的!”护士长的声音从走廊尽头传来。孙莉把两个襁褓快速调换位置,女婴右手腕的胎记被体温焐得发红。她没看见保温箱角落的监控摄像头闪着红光——三天前线路检修时,总务科老王特意拔掉了电源插头。
4. 燃烧的伏笔(00:47)
林秀梅在走廊尽头的开水房烧冥纸。她丈夫蹲在门外啃冷馒头,馒头渣掉进拖鞋里,被夜班护工老周用扫帚扫进墙角。“作孽啊……”林秀梅用火钳拨弄火堆,火苗突然蹿起舔舐她手背。她恍惚看见儿子躺在保温箱里,皮肤下血管像烧红的铁丝——其实她儿子正在三公里外的仁济医院抢救,保温箱标签上的名字是“林小满”。
而在产科病房,周美兰正用搪瓷杯装新生儿第一次排的胎便。她不知道杯底沉着半片安定药片,在次日晨光中会折射出诡异的蓝绿色。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一片枯叶飘进保温箱缝隙,盖住了女婴右耳后的朱砂痣。
5. 次日的倒影(07:30)
周美兰抱着女儿去哺乳室,发现婴儿腕带上的名字变成了“邱莹莹”。护士台新来的实习生正往登记簿上贴标签,浆糊的酸味刺得她鼻子发痒。“林师傅家小子在重症监护室呢。”实习生随口说道,胸牌上的名字被晨曦照得模糊不清——那是孙莉用夜班费买的假证。
同一层楼东侧,林秀梅盯着保温箱上新挂的铭牌:“林小满”。她忽然剧烈咳嗽起来,指缝间漏出带血丝的卫生纸。护工老周蹲在防火门后,把半截红塔山烟头按灭在防火门的“严禁吸烟”标识上。烟灰飘落处,有张泛黄的《文汇报》碎片,日期是1994年11月15日。
章末悬念
周美兰回家后,在丈夫的军大衣口袋里摸到半张彩票。1994年12月的双色球开奖日期是25号,而她记得丈夫这个月提前领了工钱。更诡异的是,新生儿脚环上的编码“SHYY-941225”,恰好是上海戏剧学院火灾案调查报告的封存编号。
而在医院地下二层,孙莉把沾着奶渍的钞票塞进弟弟的透析缴费单。她没注意到,通风管道深处有团焦黑的布料,隐约露出半截汽油桶商标——那是纺织厂火灾残留物,本该在三个月后才出现在城郊化工厂。
(需要调整节奏或补充细节请随时告知,可针对特定场景深化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