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第二章:灰烬序曲(1994年秋)

      1. 焦糊的乐谱(09:20)

      上海戏剧学院琴房,钢琴教师苏韵正在调试《安魂曲》的五线谱。松香粉末簌簌落在琴凳上,与她今早收到的匿名信夹杂在一起——泛黄的信纸上拓印着半枚带血的脚掌印,背面用红墨水写着:“11月15日,舞台会记住所有谎言。”她抬头望向走廊尽头,油漆剥落的公告栏里,话剧系获奖名单上“林小满”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旁边批注“替身候选”。

      琴房暖气片突然发出爆裂声,苏韵看见蒸汽中浮现一张扭曲的脸。她颤抖着打开抽屉,摸到把生锈的裁纸刀,刀柄刻着“上戏1976”——那是□□期间被迫害致死的导演程砚秋的遗物。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落在琴键上,其中一片叶脉竟与《安魂曲》总谱的休止符完全重合。

      2. 血色素谎言(14:15)

      周美兰蹲在纺织厂托儿所门口,看保育员给孩子们分苹果。她女儿邱莹莹右手腕有块烫伤疤痕,但今天这个叫“小满”的男孩手腕上也有同样的月牙形痕迹。保育员哼着《智取威虎山》的唱段,袖口滑落时露出小臂的烫伤——那形状像极了纺织厂火灾中坍塌的纱锭。

      周美兰借口给孩子换尿布溜进里屋,尿布包里掉出半张《新民晚报》,社会版头条印着“11·15特大火灾初步调查结果”,配图是烧焦的儿童舞蹈鞋。她突然听到走廊传来熟悉的哼唱声,那是妹妹周美芝难产时一直哼的摇篮曲,而此刻唱歌的人,正是本该躺在仁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林小满。

      3. 符咒与汽油(18:07)

      护工老周蹲在戏校地下仓库,用煤油灯照亮墙角的符咒。泛黄的黄裱纸上画着两个襁褓,朱砂写的“以命换命”被虫蛀出蜂窝状缺口。他把手伸进砖缝,摸出半截蜡烛,蜡油滴在刻着“林小满1994.11.15”的生辰八字上,竟与三年前纺织厂火灾遇难者名单上的日期完全吻合。

      仓库外传来推车的吱呀声。老周迅速将蜡烛塞进装汽油的输液袋,却撞见校工老吴提着两桶医用酒精经过。老吴的橡胶手套渗着血珠,那是今早处理纺织厂火灾善后时被铁皮划伤的——但伤口位置与老周三十年前□□时挨的批斗伤一模一样。

      4. 透析室的月光(22:19)

      孙莉在长乐路公共厕所隔间数钱。弟弟孙小军的透析缴费单被汗水浸透,328.5元的数字在月光下泛着磷火般的幽光。她摸出护士长给的安定片,药瓶标签上印着“林小满”的住院号——那个本该死在仁济医院的早产儿,此刻正在戏校仓库的符咒下安静沉睡。

      隔间外传来高跟鞋声。孙莉透过马赛克缝隙,看见苏韵正用口红在镜子上画符,那图案与老周的黄裱纸如出一辙。更诡异的是,苏韵的影子在墙上分裂成两个,其中一个穿着□□时期的军装,脖颈处隐约可见烧伤的疤痕。

      5. 倒置的十字架(00:44)

      林秀梅蜷缩在仁济医院太平间门口,怀里抱着用军大衣裹着的保温箱。她偷换的“林小满”已经停止呼吸,但保温箱标签显示这个死婴的出生日期是1994年12月25日——与上海戏剧学院火灾调查报告封存日期完全一致。她忽然听见头顶传来重物坠地的声响,抬头看见新生儿科的储氧罐正在漏气,橡胶管扭曲成十字架的形状。

      同一时刻,周美兰在纺织厂托儿所的监控录像带上看到惊人画面:自己女儿的右耳后根本没有朱砂痣,而所谓“邱莹莹”的胎记,是护士用烧红的缝衣针烫出来的。录像带突然卡顿,雪花屏中浮现血红色的日期:1994.11.15。

      章末悬念

      苏韵在琴房发现程砚秋的遗照背后藏着张X光片,肺部阴影的位置与纺织厂火灾中死亡的锅炉工尸检报告完全吻合。当她用紫外线灯照射照片,显影出程砚秋临终前用血写的“他们在用孩子炼丹”。

      而戏校仓库的汽油桶标签上,印着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血浆运输编码。老周擦拭符咒时,蜡油在“林小满”名字上融出个微型舞台——那是1976年程砚秋被逼自杀的文工团礼堂平面图,舞台中央赫然摆着两具缠绕着脐带的婴儿尸体标本。

      (需要增强某条支线或调整叙事视角请随时告知,可加入更多时代符号或医学细节)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