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4、归帆映北辰 ...
-
水晶基座上的三痕玉珠,在星海穹顶下流转着永恒的光芒,如同定海神针,也如不灭的北辰,深深锚定了"星火.金玉华侨抗战纪念馆"的灵魂。新中国的诞生,如同最强劲的东风,彻底吹散了笼罩在南洋华侨心头的百年阴霾,也赋予了这座圣殿全新的、磅礴的生命力!
纪念馆不再仅仅是追忆苦难、缅怀英烈的场所。它成为了南洋华侨精神的灯塔,更成为了连接新生祖国与海外游子的情枢纽。
开馆之日,盛况空前。南洋各地乃至全球的华侨代表,远渡重洋而来。白发苍苍的老侨领抚摸着镌刻着密密麻麻英烈姓名的黑色大理石墙,老泪纵横;当年从集中营幸存下来的工友,带着子孙,在展厅内林伯发送最后电文的油画前,讲述着不屈的往事;更多的普通华侨,静静地穿行在陈列着锈蚀算盘珠、焦黑账簿、简陋武器零件(部分为复制品,真品已移交祖国博物馆)的展柜间,感受着那份融入血脉的家国情怀。每一次触摸,每一次凝视,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水晶基座前,总是聚集着最多的人群,人们默默瞻仰那颗象征着华侨精魂的三痕玉珠,感受着其中蕴含的深闺禁锢、碧血忠魂与开天辟地的雷霆伟力。许多人在此久久伫立,泪流满面,无声地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新中国的祝福。
纪念馆设立了专门的"归国服务咨询处"。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各类建设人才的消息通过这里广泛传播。怀瑾亲自坐镇,陈志远、阿海等人利用积累的人脉和商业网络,为有志归国的华侨青年、工程师、学者、医生提供信息、协助办理手续、甚至提供临时的旅资。一批批满怀热血与才学的南洋游子,在纪念馆接受了象征性的"壮行"——一枚刻有"星火"徽记和归航帆船图案的铜牌,带着"星火"的祝福与期望,登上了北归的航船。他们如同涓涓细流,汇入新中国建设的大江大河。码头上送别的场景,与当年运送"特殊零件"时何其相似,只是那目光中,少了悲壮,多了豪迈与希望!
来自祖国的声音,也通过这个特殊的殿堂,清晰地传递到南洋华侨的心中。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图片展、反映祖国新貌的纪录片放映、国内艺术家团体的慰问演出、甚至是最新出版的书籍报刊,都在纪念馆内定期举办和陈列。当第一面由归国华侨带回的、在天安门广场升起过的五星红旗(复制品)在纪念馆特别展厅展出时,整个星洲为之轰动!人们排着长队,只为亲眼目睹那神圣的旗帜,感受那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炽热情感。纪念馆,真正成了海外华侨心中的"精神家园"。
金玉商行并未因新中国的成立而停止运转,反而在怀瑾的运筹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探索着和平年代"商道报国"的新路径。
殖民时代的阴霾虽未完全散去,但新中国的屹立彻底改变了力量格局。金玉商行凭借在华侨中无与伦比的声望和信誉,以及为新中国秘密输送"特殊补给"建立的功勋(此事在高层心照不宣),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怀瑾果断摒弃了殖民政府时期的"灰色"运作,将商行业务彻底阳光化、正规化。她利用南洋丰富的橡胶、锡矿、棕榈油资源,与新生的人民政府签订了长期、稳定、互利的大宗贸易合同。满载着南洋特产的货轮,悬挂着五星红旗(在公海),堂堂正正地驶向祖国的港口,换回的是祖国急需的机械设备、化工原料和日用商品。每一笔交易,都公开透明,经得起最严苛的审查(道森之流早已被调离)。金玉商行,成为了沟通南洋与新中国最可靠、最受尊敬的商业桥梁。
怀瑾深知,单纯的贸易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她以金玉商行的名义,斥巨资设立了"星火技术传承基金"。一方面,资助南洋本地优秀的华人青年才俊,前往新中国的高等学府(如新成立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深造,学习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另一方面,邀请新中国的技术专家和劳动模范,通过纪念馆的平台,来南洋举办技术讲座和培训班,将国内最新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无私传授给南洋的华人企业。金玉商行自身的工坊,也成了最好的实习基地。这种"造血"式的反哺,为南洋华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未来更深层次的报国,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那颗三痕玉算珠,虽已安放圣殿,但其精神仍在商行中流转。怀瑾将当年那把在战火中破碎、又被她珍藏的紫檀算盘残件,请能工巧匠精心修复、镶嵌,悬挂在商行新总部大厅的正中央。算盘下方,镌刻着她亲笔题写的八个大字:"商道惟诚,报国以实"。这八个字,连同纪念馆水晶基座上的玉珠,共同构成了金玉商行新的灵魂﹣﹣诚信经营是根基,实实在在为祖国建设出力是方向。金玉商行的每一次成功交易,每一批输往祖国的急需物资,都仿佛是对那水晶中玉珠的一次无声回应,是新时代的"金玉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