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心之所向 ...

  •   岁月如星洲河的水,静静流淌。纪念馆前的榕树愈发苍翠,树荫下,常能看到一位白发如雪、仪态雍容的老妇人,坐在轮椅上,静静地望着玻璃幕墙内那颗永远闪耀着紫光的水晶基座。她的膝上,盖着一条柔软的薄毯,毯子上,绣着一朵精致的玉兰花。她的眼神依旧清澈,如同深潭,倒映着流云与过往。她是沈怀瑾。
      陈志远站在她身后,也已不复当年的矫健,背微微佝偻,但目光依旧沉稳,如同守护着最珍贵的宝藏。阿海成了商行实际的掌舵人,行事风格依旧雷厉风行,却多了几分怀瑾式的沉稳与格局。张师傅早已退休,含饴弄孙,但纪念馆里每一台由他参与修复或指导建造的设备,都是他无言的勋章。
      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传来的消息一个比一个振奋人心:长江大桥飞架天堑,大庆油田钻机轰鸣,"两弹一星"刺破苍穹……每一次听到这些消息,怀瑾平静的脸上都会泛起欣慰而自豪的笑容。她知道,那里面,或许就凝结着当年从金玉工棚秘密送出的某个精密部件的贡献,或许就流淌着由"星火基金"资助归国的南洋学子的智慧汗水。
      又是一个晴朗的午后。纪念馆里,一群系着红领巾、来自新中国华侨子弟学校的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他们稚嫩而响亮的声音在肃穆的大厅里回荡:
      "老师,这颗亮晶晶的珠子为什么有三条线呀?"年轻的老师蹲下身,指着水晶基座,用清晰而充满感情的声音讲述:"孩子们,这颗玉珠,是我们南洋华侨一位伟大的奶奶﹣﹣沈怀瑾奶奶的珍宝。第一道痕,代表旧社会的枷锁;第二道痕,代表无数华侨先辈为抗日救国流下的鲜血;第三道痕,最了不起,它代表着新中国诞生的惊天伟力,也代表着我们华侨儿女永远心向祖国的赤子之心!它是我们华侨的'算魂珠',算的是家国大义,守的是民族之魂!"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都睁大了好奇而明亮的眼睛,努力地望向那光芒流转的玉珠。
      轮椅上的怀瑾,隔着玻璃,清晰地听到了这番讲解。她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温柔至极、仿佛融化了所有岁月风霜的笑意。她微微侧过头,看向身后的陈志远,声音轻缓,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缱绻:"志远..听见了吗?孩子们...都懂了。"
      陈志远俯下身,为她拢了拢膝上的薄毯,眼中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深情与敬慕:"嗯,他们都懂了。怀瑾,你的心愿,实现了。"
      怀瑾的目光,再次投向那颗水晶中的玉珠。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幕墙,洒在珠体上,三道刻痕折射出七彩的光晕,仿佛在无声地述说着跌宕起伏的一生,也映照着窗外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和蔚蓝的、连接着故国的海洋。
      她的视线,渐渐有些模糊,仿佛穿越了时空。她看到了南通沈园深闺中,那个对着紫檀算盘默默演算的孤寂少女;
      她看到了汉口周府深宅里,那个在账册中窥见黑暗、内心挣扎的年轻媳妇;
      她看到了滇缅商道上,那个女扮男装、在土匪刀锋下谈笑风生的果决商人;
      她看到了星洲沦陷时,那个在枪口下守护电台零件的坚毅身影;
      她看到了废墟之上,那个掌托玉珠、在殖民者面前寸步不退的铿锵领袖;
      她看到了万灯之夜,那片由同胞之心汇聚的、北向的凤凰星海;
      她看到了水晶基座落成时,那冲天的紫色光柱与漫天的五星红旗…
      一幕幕,如同流光掠影,最终都沉淀在那枚小小的、温润的、承载了太多太多的玉珠之中。
      渐渐地,怀瑾的目光越过玉珠,越过纪念馆恢弘的穹顶,投向那无垠的、澄澈如洗的蓝天。目光的尽头,是北方。是那片她魂牵梦绕、为之倾尽一生的红色热土。
      海风,带着南洋特有的温润气息,轻轻拂过她满头的银丝,如同母亲温柔的抚摸。
      她的呼吸,变得轻缓而悠长。
      唇边,那抹温柔而满足的笑意,如同烙印,永恒定格。
      掌心,似乎还残留着玉珠温润的触感。那三道刻痕的温度,早已融入血脉,化为永恒。水晶基座中,那颗三痕紫玉算珠,依旧静静地散发着温润而坚韧的光芒,如同不灭的北辰,永远守望着这片赤子之心所系的土地,也照亮着无数后来者﹣﹣归航的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