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两国之战(5)魏守程 ...
-
晨光刚漫过卫国朝堂的鎏金殿顶,谭懿已身着玄色使者朝服立于殿中。
墨发束得一丝不苟,腰间玉带衬得身姿愈发挺拔。
他面上无半分多余神情,唯有那双冷眸扫过殿内时,像极北寒风掠过,让几个缩在后排的卫国官员下意识攥紧了朝笏。
正前方,华朔斜倚在龙椅上,手指反复摩挲着扶手上嵌的猫眼石。
他的目光落在谭懿身上时,带着几分掂量的轻慢:“燕国使者倒是准时,只是不知……”
“今日带来的,是和谈的诚意,还是继续拖延的借口?”
谭懿上前一步,声线平稳却清晰地传遍大殿:“陛下此言差矣。”
“燕国两年间三次主动提出和谈,边境驻军始终按兵不动,这份诚意朝野有目共睹。反倒是卫国,上月扣留我国商队,近日又在云州边界增兵,敢问陛下,这是何意?”
话音刚落,殿侧突然传来一道冷冽的声音:“使者这话,倒像是忘了三年前之事。”
谭懿循声望去。
只见卫国国师魏守程从御座旁走出,月白道袍下摆扫过金砖地面,不带半分尘埃。
他眉眼锐利如刀,看向谭懿时,目光里满是审视:“三年前,蛮族犯境,卫国为保燕国边境安稳,折损三万将士,最终不得已割让云州三城。如今蛮族已退,云州本就该物归原主,燕国若真有诚意,便该先归还三城,再谈其他。”
这话看似有理,实则是故意翻旧账刁难——当年割让云州是卫国主动求和,如今却拿此事要挟。
谭懿心中冷笑,面上依旧平静:“国师记性甚好,却忘了一事。”
“当年燕国虽未直接出兵,却为卫国提供了半年粮草与兵器,助贵国渡过难关。若论‘归还’,卫国是否该先偿还这笔物资?”
“况且云州百姓已在燕国管辖下安居三年,强行迁徙只会引发民乱,国师难道不顾及百姓死活?”
魏守程似是没料到谭懿对旧事记得如此清楚。
他稍一沉吟,又道:“粮草之事可折算成岁贡,分三年还清。但,云州三城必须归还,这是卫国底线,否则和谈不必再谈。”
他语气强硬,甚至隐隐透出“不谈便战”的意味。
华朔在龙椅上听得心动——折算岁贡正合他好财之心。
可他又怕真的开战,手指在猫眼石上越摩挲越快。
谭懿见状,知道不能再被牵着走,当即开口:“归还云州绝无可能。”
“但燕国可退一步,减免卫国今年三成岁贡,同时释放商队,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如何?”
这个条件既给了华朔好处,又守住了燕国底线,殿中不少卫国官员都露出赞同之色。
可魏守程却突然上前一步,冷声道:“三成岁贡太少。”
“若燕国愿减免五成,再将镇北关驻军撤回百里,卫国便答应和谈。”
镇北关是燕国抵御卫国的咽喉要地,撤回驻军无异于开门揖盗。
谭懿脸色终于沉了下来,刚要反驳,余光却瞥见殿外廊下闪过一道黑色身影。
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侍卫跌跌撞撞跑进来,在华朔耳边低语了几句。
华朔脸色骤变,猛地看向魏守程,眼神里满是慌乱。对方眉头紧锁,指尖攥紧了道袍袖口,显然也察觉到了不对劲。
谭懿心中一动,适时开口:“陛下与国师若有要事,在下可先行告退。”
“只是还请陛下三思——和谈是两国之福,若因旁的事错过良机,他日再想议和,恐怕就没这么容易了。”
华朔连忙摆了摆手:“今日先到这里,明日再议。使者先回驿馆歇息吧。”
谭懿躬身行礼,转身退出大殿。
刚走出宫门,就见街角柳树下站着一道黑色身影。
两人目光相对。
萧凡栎眼中满是复杂,有愧疚,有犹豫,最终却只是微微颔首,转身,没有回头,消失在人群之中。
——————————————
金府密室中,黑衣人正坐在案前,听着萧凡栎的禀报。
他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面具上的金色碎纹在烛火下闪着微光。
“谭懿果然不简单,魏守程想拿云州拿捏燕国,倒是给了我们机会。”
黑衣人声音清冽,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你继续盯着魏守程,查清他与华朔的秘密,尤其是卫国最近增兵的真正目的。”
萧凡栎躬身应下,正要退下,却被黑衣人叫住:“今日你与谭懿今日见面,他可有异样?”
“他认出我了,但并未追问。”萧凡栎低声道。
黑衣人沉默片刻:“也好。谭懿心思缜密,或许日后能帮上忙。燕稔那边可有消息?”
“卢将军已按计划整顿好边境军队,太子殿下近日频繁与大臣商议战事,似在为开战做准备。”
黑衣人微微颔首,目光望向窗外的月光。